想让AI吐出惊艳的图,咒语(Prompt)就是那个“开关”。很多人以为随便丢几个词就行,但结果往往很平庸。说白了,你得像个导演一样,精确地告诉AI你要什么画面。这事儿不玄学,就是个技术活,讲究的是搭配和精确。
我们先拆解一下,一条高质量的咒语通常包含几个核心部分:主体、风格、构图、光照和一些技术参数。把这些东西组合好,出来的图基本不会差。
第一部分:搞定壮丽的自然景观
想画风景,别上来就写“一座大山”。太模糊了。AI不知道你要什么样的山。你要先具体化主体。
1. 核心主体词,要具体不要含糊
- 不要只说“山”,要说“白雪皑皑的巨大山脉” (snow-covered mountain range),或者“德克萨斯州西部大邦纳特山脉的一座遥远山峰”。你看,后者甚至加了具体的地理位置,AI能调用的参考信息就完全不一样了。
- 不要只说“森林”,可以说“神秘的翡翠绿森林” (mystical emerald green forest) 或者“长满苔藓的古老森林” (mossy ancient forest)。“翡翠绿”和“长满苔藓”这些词,直接把颜色和质感都定义好了。
- 想画水,可以是“宁静的湖面倒映着山脉” (serene lake reflecting mountains),也可以是“波涛汹涌的海浪拍打着黑色礁石” (stormy sea waves crashing on black reefs)。
2. 氛围和天气词,给画面注入灵魂
这是让风景画“活”起来的关键。光有主体,画面是死的。
- 万能的“薄雾”:加上 “misty” 或 “foggy”(薄雾/有雾的),画面立刻就有了层次感和神秘感。比如 “misty forest” (雾中森林),光线穿过雾气的效果,AI表现得很好。
- 营造情绪的“天气”:想表达宁静,就用 “serene” (宁静的)、“calm waters” (平静的水面)。想要戏剧性,就用 “dramatic stormy sky” (戏剧性的暴风雨天空)。
- 特殊天象:“aurora borealis” (北极光)、“bioluminescent plankton” (发光的浮游生物)、“volcanic eruption” (火山喷发),这些词能瞬间把写实风景变成奇幻大片。
3. 光照词,专业感的来源
摄影师最懂光。你把摄影的用光词直接拿过来用,效果拔群。
- 黄金时刻与蓝色时刻:“golden hour” (黄金时刻) 能带来温暖、柔和的光线和长长的影子,适合拍日出日落的山脉。 “blue hour” (蓝色时刻) 则能带来冷色调、静谧的氛围。
- 体积光和神圣光:“volumetric lighting” (体积光) 和 “god rays” (神圣光,也就是丁达尔效应),这两个词是营造史诗感的神器。 想象一下阳光穿透云层或森林树冠,形成一道道光柱的画面,用这两个词就能实现。
- 电影感光照:“cinematic lighting” (电影感光照) 是一个很泛但好用的词,它能让AI模仿电影画面的布光,通常对比度更高,更有故事感。
一个自然景观的例子:
A majestic snow-covered mountain range during the golden hour, serene lake with reflections, misty valley, god rays piercing through the clouds, cinematic lighting, wide-angle shot.
这条咒语里,“雄伟的雪山山脉”是主体,“黄金时刻”和“电影感光照”定义了光线,“宁静的湖面”和“雾蒙蒙的山谷”增加了细节和氛围,“神圣光穿透云层”是点睛之笔,“广角镜头”则确定了构图。每个词都有明确的作用。
第二部分:建造疯狂的科幻城市
科幻城市的关键词更侧重于风格和技术元素的融合。你需要定义城市的文明水平、社会结构,甚至是建筑材料。
1. 决定城市基调的核心风格
这是第一步,先告诉AI你的城市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 赛博朋克 (Cyberpunk):这是最常见的风格。关键词包括 “cyberpunk city”、“neon lights” (霓虹灯)、“rain-slicked streets” (雨后湿滑的街道)、“holographic billboards” (全息广告牌)、“towering skyscrapers” (高耸的摩天大楼)。
- 乌托邦/未来主义 (Utopian/Futuristic):画面通常更干净、明亮。关键词有 “futuristic floating city” (未来派悬浮城市)、“sleek modern architecture” (光滑的现代建筑)、“chrome and glass textures” (铬合金和玻璃材质)、“flying vehicles” (飞行汽车)。
- 反乌托邦/废土 (Dystopian/Post-Apocalyptic):强调破败和混乱感。可以用 “dystopian future city” (反乌토邦未来城市)、“ruined buildings” (废墟建筑)、“overgrown with nature” (植被疯长)、“gritty atmosphere” (坚韧不拔的氛围)。
2. 增加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和结构词
这些词用来定义城市的规模和形态。
- 巨大结构 (Megastructure):想让城市看起来无比宏大,就用这个词。它指向那种城市级别的巨型建筑。
- 野兽派建筑 (Brutalist architecture):这种风格强调巨大的、裸露的混凝土结构,能带来很强的压迫感和力量感,非常适合反乌托邦题材。
- 生态建筑 (Arcology):指能自给自足的巨型生态建筑,将城市和自然融合在一起。适合用来描绘高科技的乌托邦。
- 漂浮岛屿 (Floating islands):直接让你的城市脱离地心引力,充满幻想色彩。
3. 渲染风格,决定图片的“质感”
这步是告诉AI,你想要一张“照片”、“游戏截图”还是一张“电影海报”。
- 游戏引擎风:“Unreal Engine” (虚幻引擎), “Octane render”。这些词能让画面拥有3A游戏大作一样的真实感和光影细节。
- 概念艺术风:“concept art” (概念艺术), “matte painting” (数字绘景)。这会让图片看起来像电影或游戏的前期设定稿,更有艺术感。
- 电影风格:“cinematic”, “epic”。简单直接,让画面更有故事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一个科幻城市的例子:
A massive cyberpunk megastructure in a dystopian future city, pouring rain, streets slick with neon reflections, holographic advertisements flickering, brutalist concrete towers, cinematic, Unreal Engine render, wide-angle aerial view.
你看,这条咒语定义了“赛博朋克巨型结构”的主体,通过“反乌托邦”、“暴雨”和“野兽派建筑”设定了黑暗基调,用“霓虹反射”、“全息广告”添加细节,最后以“电影感”、“虚幻引擎渲染”和“广角鸟瞰”确定了最终的画面质感和构图。
最后,还有一些通用的加分项,比如指定艺术家风格(in the style of Syd Mead) 或者相机参数(–ar 16:9)。但核心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描述词。把它们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不断尝试,很快你就能稳定地产出那些让人“哇”一声的图了。这事儿没捷径,就是多练,理解每个词背后的视觉逻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