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AI绘画,很多人都想一步到位,直接出大片。但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想法很丰满,AI给出的图却很骨感。尤其是在创造超现实或者想象中的风景时,感觉AI总get不到你的点。其实这事儿不赖AI,问题出在我们的沟通方式上,也就是“描述词”或者说“Prompt”没写对。
这东西不像跟人聊天,你说个大概对方能懂。AI是个一板一眼的工具,你给它的指令越清晰、越具体,它反馈给你的结果就越接近你的想象。想让AI画出脑海里那些奇特的、不存在于现实的风景,关键在于你怎么“描述”那个世界。下面我掰开揉碎了讲,怎么写描述词才能让AI听懂你的“梦话”。
核心思路:拆解与重组
创造超现实场景,本质上是一个“拆解”和“重组”的过程。我们先把现实世界里熟悉的东西拆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把它们用一种不合常理的方式组合起来。AI特别擅长干这个,只要你把规则定好。
一个基本的描述词公式可以简化成这样:
[主体] + [环境/场景] + [细节/反常识元素] + [艺术风格] + [光照/氛围]
咱们一步步来。
第一步:确定一个“不寻常”的主体
先别想整个画面,就想一个核心的东西。这个东西最好是现实里有,但你要让它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以一种奇怪的状态存在。
- 常规想法:一座城堡在山上。
- 超现实想法:一座城堡飘在云海里。
你看,主体还是“城堡”,但它的状态变了,“漂浮”就是那个打破常规的点。
再举几个例子:
* 不是普通的森林,而是“由玻璃构成的森林”。
* 不是普通的山,而是“由无数本书堆砌成的山脉”。
* 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建筑物都由云朵构成的城市”。
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具体的、大家都能认出来的物体,然后给它一个不合理的设定。这就像给AI一个明确的“锚点”,让它不至于跑偏。
第二步:搭建一个“矛盾”的环境
有了主体,就得给它找个家。这个“家”也就是背景环境,同样要遵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这个“情理”指的是视觉上的和谐,而不是逻辑上的合理。
比如,主体是“漂浮的城堡”,那环境就可以是:
* “被云海环绕,瀑布从岛屿边缘倾泻而下”。 这样画面就有了动感。
* “周围有龙在盘旋”。 这就增加了奇幻色彩。
如果主体是“书本山脉”,环境可以是:
* “山间的河流是流淌的墨水”。
* “天空是泛黄的书页,上面有文字作为云朵”。
这里的技巧是,环境里的元素要和你第一步设定的主体有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怪诞世界观”。比如书本山脉和墨水河,它们在概念上是相关的,所以即使画面很超现实,看起来也不会乱七八糟。AI很吃这一套,它会试图理解这些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生成一个更有整体感的画面。
第三.步:添加“点睛之笔”的细节
现在画面有了骨架,但还不够生动。细节是让画面活起来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发光的、动态的、违背物理常识的小东西。
继续用“漂浮城堡”举例,我们可以加:
* “发光的植物点缀在浮岛上”。
* “空气中飘浮着闪闪发光的魔法尘埃”。
* “岛屿之间由彩虹桥连接”。
这些细节不用多,一两个就够。它们的作用是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和“氛围感”。比如“发光蘑菇”、“生物发光的植物” 这类词,是创造神秘、梦幻氛围的万金油。因为在现实中,发光的东西总能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球,在AI绘画里也一样。
再举个例子,你想画一个“水下城市”。除了“水下的城市”这几个字,你还可以加:
* “五彩斑斓的鱼群像车流一样在建筑间穿梭”。
* “建筑物上长满了发光的海藻和珊瑚”。
* “远处有巨大的鲸鱼缓缓游过,像天空中的飞艇”。
这些具体的描述,比单纯的“奇幻”、“神秘”要有效得多。AI不理解抽象的情感词,但它能识别具体的物体和动作。
第四步:指定一个“画风”
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艺术风格画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指定风格是控制最终画面质感最直接的办法。
如果你不说,AI通常会默认一种比较写实的数字绘画风格。但要创造超现实感,“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这个词本身就是个很好的风格指令。
当然,还可以更具体:
* “萨尔瓦多·达利风格”:这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代名词,AI会画出那种扭曲的、梦境般的场景,比如融化的时钟。
* “吉卜力工作室风格”:能创造出一种宁静、治愈的奇幻感,颜色会很舒服。
* “印象派风格”:画面会有朦胧的光影和笔触感,适合表现梦幻的场景。
* “赛博朋克风格”:如果你的场景是未来城市,加上这个风格,立刻就会出现霓虹灯、高耸的建筑和科技感。
除了具体的艺术家或流派,你还可以用更广义的词,比如:
* “奇幻插画(Fantasy illustration)”
* “概念艺术(Concept art)”
* “电影感光效(Cinematic lighting)”
选择哪种风格,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故事感。是想做一个诡异的梦,还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把风格词加上,AI就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
第五步:用“光”和“色彩”来烘托情绪
光是画面的灵魂。同一个场景,白天和晚上、晴天和雨天,给人的感觉天差地别。在描述词里明确光照和色调,是最后一步,也是决定画面情绪的关键。
一些好用的光照词:
* “黎明(Dawn)”、“黄昏(Twilight)”:这两个时间段的光线最柔和,色彩也最丰富,很容易出效果。
* “神秘的薄雾(Mystical fog)”:加一层雾,画面立刻就有纵深感和神秘感。
* “极光(Aurora)”:这是给天空加戏的最好方式之一,能带来强烈的奇幻色彩。
* “柔和的漫射光(Soft diffused light)”:能营造出宁静、内省的氛围。
色彩方面,可以直接指定色调:
* “柔和的色调(Pastel sky)”:画面会显得很梦幻、很软。
* “鲜艳的色调(Vibrant shades of pink, green, blue)”:直接告诉AI用这些颜色,能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 “单色调(Monochromatic)”或者“黑白(Black and white)”:有时候去掉颜色,反而更能凸显画面的诡异和超现实感。
实践一下:从想法到画面的完整流程
假设我脑子里的画面是:一个废弃的古老图书馆,但是它在星空里,书本都自己会飞。
按照上面的步骤,我们来写描述词:
- 主体: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书本像鸟一样飞舞。
- 环境:悬浮在星空中。
- 细节:通往书架的梯子扭曲着,无视重力;极光从窗外照进来。
- 风格:超现实主义,数字艺术。
- 光照/氛围:空灵的光线,神秘的氛围。
把这些组合起来,一段不错的描述词就出来了:
“一座巨大的古老图书馆悬浮在星云密布的太空中,书本长着翅膀,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盘旋。通往高耸书架的梯子 defying gravity, 像丝带一样卷曲。一道明亮的极光从巨大的窗户中穿过,投下空灵的光芒,超现实主义风格,细节丰富,数字艺术。”
你看,这样写出来的描述词,AI就很难再误解你了。它知道主体是图书馆,环境是太空,书会飞,梯子是扭的,还有极光打光。每个信息点都非常具体。
写AI描述词不是一次就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调整和迭代的过程。 AI一次给你的结果不满意,别放弃,试着修改或者增加一些关键词,看看画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有时候,AI的“误解”反而能给你带来新的灵感。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造的乐趣。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