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那些“角色-任务-格式”的基础公式吧,用多了你会发现,AI给的答案虽然规规矩矩,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有点“机器人味”。这套基础公式就像是AI的“安全模式”,能保证不出错,但也很难出彩。想让AI变得更有创造力,你需要一套能激发它“野性”的组合拳。
这套方法我称之为“情境+限制+追问”的创造力激发组合。它不是一个死板的模板,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层层递进的指令,把AI从一个听话的工具,变成一个能与你共同创作的伙伴。
第一步:用“情境”搭建舞台,而不是简单地分配角色
我们平时用的“扮演一个XX角色”其实很表面。比如你让AI扮演一个营销专家,它会给你一些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你给它一个具体的情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情境的核心是具体化。你要提供背景信息、关键冲突或者一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这能帮助AI更好地理解任务的边界和深度。
举个例子,对比一下这两种提问方式:
常规问法(角色分配):
“扮演一个经验丰富的营销总监,为一款新的能量饮料写一个营销方案。”
AI可能会给出一个包含市场分析、目标受众、营销渠道等内容的标准方案,但内容会很空泛。
情境化问法(搭建舞台):
“你是一家初创公司唯一的营销负责人,预算只有5万元。现在要为一款主打‘天然成分、无糖健康’的能量饮料,策划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线上推广活动。目标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初步的品牌认知度,并获得首批1000名种子用户。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已经有红牛和怪兽等巨头。你的方案需要具体、可执行,并说明每一步的预算分配和预期效果。”
你看,第二种问法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 身份与困境:初创公司、预算有限、孤军奋战。
* 产品特点:天然、无糖健康。
* 明确目标:三个月、大学生市场、1000个种子用户。
* 竞争环境:红牛、怪兽等巨头。
在这样的情境下,AI就不能再用那些大而全的空话来敷衍你。它必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找到一个突破口。它可能会提出一些更有创意的想法,比如与校园KOL合作、发起宿舍“健康挑战赛”、利用校园社群进行口碑营销等。这些答案会比一个标准方案有价值得多。
第二步:用“限制”打破常规,逼出AI的奇思妙想
AI跟人一样,都有惰性。如果你不给它限制,它会倾向于选择最常见、最安全的路径。 创造力往往是在限制中产生的。你给的条条框框越多、越具体,AI就越可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限制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风格、格式、元素、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要求。
1. 风格限制:强行“跨界混搭”
常规的风格要求,比如“用幽默的风格写”、“用专业的语气写”,效果有限。更有趣的做法是进行“跨界混-搭”,让AI模仿一个与主题完全不相关的风格。
案例:假设你想让AI帮你为一个技术产品写一篇介绍文章。
- 常规问法:“写一篇关于我们新的AI数据分析软件的介绍文章,风格要通俗易懂。”
- 限制性问法:“以美食博主探店的风格,写一篇关于我们新的AI数据分析软件的评测文章。把数据处理比作烹饪,把软件功能比作独特的厨具,重点描述使用这款软件给用户带来的‘美味’体验和‘惊喜’。”
这种奇怪的组合会迫使AI寻找新的比喻和叙事角度,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会大大提高。它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款软件的‘数据清洗’功能,就像一位强迫症的处女座大厨,把每一种食材都处理得干干净净,让你在‘烹饪’前就心情愉悦。”
2. 元素限制:规定必须包含或排除的元素
这种方法在生成图片时特别有效,在文字创作中同样适用。 明确告诉AI必须使用哪些关键词,或者绝对不能出现哪些词语。
案例:为一家咖啡店想一句广告语。
- 常规问法:“为一家主打手冲咖啡和舒适环境的咖啡店,想一句广告语。”
- 限制性问法:“为一家位于老城区、由旧书店改造的咖啡店想一句广告语。广告语必须包含‘时间’、‘墨水’和‘豆子’这三个词,但不能出现‘香醇’、‘享受’或‘生活’这些常见的词。”
这个限制逼着AI去思考“墨水”和“咖啡豆”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得到一些更有诗意和画面感的答案,比如:“用豆子的香气,续写墨水未完的时间。”
3. 结构限制:用奇怪的格式打破线性思维
除了常规的文章、列表、表格格式,你可以尝试一些更有创意的结构。
案例:你需要分析一个产品的优缺点。
- 常规问法:“分析一下产品A的优缺点。”
- 限制性问法:“以两个老朋友在酒吧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对话形式,分析产品A的优缺点。一个人是产品A的忠实用户,另一个人则持怀疑态度。对话要真实、口语化,包含一些抱怨和调侃。”
这种方式能让分析变得生动有趣,并且能从两个不同视角出发,让观点更平衡、更贴近真实用户感受。
第三步:用“追问”深度挖掘,把第一稿当成原材料
很多人拿到AI给的第一个答案就直接用了,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AI的第一稿往往只是一个起点,你需要通过不断地追问和迭代,才能打磨出真正高质量的内容。
追问的技巧在于,不要只说“不好,换一个”,而是要给出具体的反馈和修改指令。把AI当成一个需要明确指令的设计师,而不是一个会读心术的伙伴。
1. 针对性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当你对AI的某个观点或建议感到疑惑时,直接问它背后的逻辑。这不仅能检验它是否在“胡说八道”,还能启发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案例:AI在营销方案里建议你投放信息流广告。
你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信息流广告是触达大学生的最佳方式?考虑到我们的预算很有限,相比于社群营销,它的性价比真的更高吗?请用具体数据或案例来支持你的观点。”
这种追问会迫使AI调用更深层的知识,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者承认之前的建议有欠考虑。
2. 拓展性追问:“还有哪些更疯狂、更大胆的可能性?”
当你觉得AI的答案过于保守时,可以明确鼓励它打破常规。
案例:AI为你提供了一些中规中矩的活动创意。
你可以追问:“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点太安全了。现在,请忘记所有预算和执行上的限制,给我三个最疯狂、最大胆、最不可能实现的活动创意。我需要的是能引爆社交媒体的点子。”
这个指令解除了AI的“自我审查”,它可能会给你一些看似不切实际但极具启发性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不能直接用,但其中的某个元素可能会成为你最终方案的点睛之笔。
3. 细节性追问:“把这个部分再写得具体一点。”
AI的初稿有时会包含一些模糊的表述,你需要让它把细节补充完整。
案例:AI的文案里写道:“我们的产品能帮你提高效率。”
你可以追问:“‘提高效率’这个说法太模糊了。请把这句话改写得更具体。比如,具体描述一个用户使用我们产品前后的工作流程对比,用数字来量化效率的提升,例如‘过去需要3小时完成的报告,现在只需要15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你能一步步引导AI,把一个平庸的草稿,修改成一篇细节丰富、有说服力的好文章。
总而言之,“情境+限制+追问”这套组合拳,核心就是通过精细化的指令,引导AI进行深度思考和关联想象。它要求你不能懒,不能只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坐等答案。你需要投入更多的思考,在提问的环节就参与到创作中去。当你开始这样使用AI时,你会发现,它不再只是一个搜索引擎或者写作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激发你灵感、挑战你思维的创意伙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