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 Kimi 处理长文本,比如几十万字的小说或者复杂的报告,你不能像平时聊天一样随便丢个问题。Kimi 吃得下很长的内容,但这不代表它能自动理解你的所有心思。想让它干活又快又好,你得学会怎么给它“喂”提示词。这就像你给一个很能干的实习生安排工作,话说不清楚,他再厉害也白搭。
首先,你要明白 Kimi 处理长文本的核心逻辑。它先把整个文档读一遍,然后在你提问的时候,根据你的问题去文档里找相关信息,最后把找到的东西整合起来回答你。所以,提示词的关键作用就是“指路”,告诉 Kimi 去哪里找,找什么,以及找到之后怎么处理。
第一步:把背景资料和你的要求说清楚
别把 Kimi 当成能读懂你心思的人。在你把长篇大论丢给它之前,先用一个清晰的“初始设定”来框定它接下来的工作范围和角色。这就像你跟新同事合作,总得先介绍一下项目背景。
你可以用这样一个格式:
- 你是谁: 给 Kimi 一个角色。比如,“你现在是一个专业的金融分析师”,或者“你是一个专门挑刺的小说编辑”。角色设定越具体,Kimi 的回答就越贴近那个领域的风格和思考方式。如果你不给它设定角色,它就会用默认的、比较通用的AI口吻来回答,这在处理专业文档时可能不够精确。
- 你要做什么: 明确任务。是“总结这份财报的关键数据”,还是“找出这本小说里所有关于主角性格描写的段落”?任务要单一、明确。不要一个提示词里塞好几个不相干的任务,那样容易让它混乱。
- 这是什么资料: 简单介绍一下你接下来要喂给它的长文本是什么。比如,“这是一份关于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行业研究报告”,或者“这是我写的一本悬疑小说的草稿,一共15万字”。这能帮助 Kimi 快速建立对整个文档的宏观理解。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 Kimi 帮你分析一份几百页的市场调研报告。你可以这样开头:
“你现在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市场分析专家。你的任务是阅读我下面粘贴的这份市场调研报告,然后根据我的问题,从报告中提取关键信息。这份报告是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这么一说,Kimi 就知道自己该用什么“脑子”去思考,要干的活儿是什么,以及接下来面对的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开场白”很重要,能为后续所有操作打下基础。
第二步:拆解你的问题,一次只问一件事
处理长文本最忌讳的就是问一个又大又空泛的问题。比如,直接问“这份报告说了什么?”或者“这本书写得怎么样?”。Kimi 看到这种问题会很为难。因为它不知道你关心的重点是什么,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泛泛的总结。这不仅浪费了它的长文本处理能力,也让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正确的做法是,把你的大问题拆成一系列具体的小问题。这就像做数学题,先把复杂的题目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
比如,你拿到一份几十万字的公司年报,想全面了解这家公司。你可以这么问:
- “首先,根据这份年报,总结一下公司去年的总收入、净利润和同比增长率分别是多少?请直接给出数字。”
- “接下来,找出报告中描述公司核心业务板块的部分,列出每个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
- “报告里提到了哪些主要的市场风险?请把相关段落直接引用出来。”
- “管理层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怎么说的?请总结成三点。”
你看,每个问题都非常具体,指向性很强。Kimi 可以轻松地在长长的年报里定位到相关信息,然后精准地回答你。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式分析”,比你一次性让它写个“分析报告”要高效得多。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根据 Kimi 的回答,动态调整你接下来的问题。比如,它回答了市场风险之后,你发现其中一个“供应链风险”很有意思,就可以接着追问:“针对报告里提到的供应链风险,公司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这样层层深入,你就能把一份复杂的文档吃透。
第三步:给出明确的输出格式要求
告诉 Kimi 你希望它用什么形式把答案给你,这一点能帮你省去大量后期整理的麻烦。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结果 Kimi 给出的答案格式杂乱,还得自己手动去改。
你可以直接在提示词里加上格式指令:
- 用表格: “请用Markdown表格的形式,列出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在报告中提到的市场份额、用户增长率和研发投入。表格应该包含‘公司名称’、‘市场份额’、‘用户增长率’和‘研发投入’这几列。”
- 用列表: “请用无序列表的方式,总结出这份用户访谈记录里,用户提到的最主要的三个痛点。”
- 直接引用原文: “在寻找小说主角第一次遇到对手的场景时,请不要总结,直接把那一段的原文完整复制出来。”
- 指定语言和语气: “请用中文简体回答,语气要客观、中立,不要带任何感情色彩。”
给出的格式要求越具体,Kimi 的输出就越接近你想要的样子。这就像你让助理写报告,直接跟他说“把数据做成PPT,第一页是总览,第二页是图表,第三页是结论”,肯定比跟他说“你帮我整理下数据”要强得多。
第四步:处理超长文本的特殊技巧——分块处理和建立索引
虽然 Kimi 能处理很长的文本,但当文本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时,直接把全部内容一次性丢进去,效果也可能会打折扣。这时候,就需要一点策略。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分块处理”。你可以先把整个文档分成几个逻辑上的部分,比如按照章节或者主题。然后,让 Kimi 先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处理和总结。
举个例子,你要分析一本很厚的历史书。你可以:
- 第一步,喂给它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 然后提问:“总结这三章的核心内容,提取出关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用列表形式呈现。”
- 第二步,喂给它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内容。 再次提问:“接下来的这几章,故事发生了哪些转折?和前三章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 最后,当你把所有部分都处理完之后,再让 Kimi 做一个总的梳理。 “现在,基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所有章节内容,写一个全书的脉络总结,重点分析主角思想的变化过程。”
这种做法,就像是带着 Kimi 一步步地精读。它能更好地理解每个部分的细节,也能更准确地把握整个文本的逻辑。
还有一个更进阶的玩法,就是让 Kimi 自己帮你“建立索引”。当你把一份几百页的PDF报告丢给它之后,你可以下达这样的指令:
“你现在来通读这份报告。你的任务是为这份报告创建一个详细的目录或者索引。列出报告中所有二级和三级标题,并简单说明每个标题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样,我接下来问你具体问题时,你就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这个指令相当于让 Kimi 先把整本书的“地图”画出来。有了这张地图,后续你再问任何具体问题,比如“报告里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这部分在哪?”,Kimi 就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然后给你精准的回答。这个方法在处理那些结构清晰但内容庞大的报告或书籍时,效果很好。
总的来说,要让 Kimi 在处理长文本时发挥出最大作用,你不能懒。你需要把它当成一个能力很强但需要清晰指令的助手。核心就是:说清楚背景,把问题拆解开,规定好格式,必要时引导它分步处理。 你在提示词上花的心思越多,Kimi 回报给你的结果质量就越高。这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