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会用AI写点业务代码,算不上什么高级用法。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如何让AI帮你处理那些更复杂、更需要思考的工作。这不仅仅是“生成一个函数”那么简单,而是让它成为你真正的编程搭档。
用 @ 精准投喂上下文,而不是一股脑全给
很多人习惯把一整个文件或者好几个文件都 @ 进去,让AI自己找重点。这样做不仅浪费Token,效果还不好。更高级的做法是精确控制上下文的范围。
@文件和@代码块结合用:如果一个文件有500行,但你只需要AI关注其中一个50行的函数,那就选中这个函数,用@代码块(或者在聊天框里通过快捷键添加选中代码),而不是@整个文件。这样AI能更集中注意力。- 用
@Docs引入外部文档:当你要用的库或者API,AI模型可能没见过,或者它的知识库版本太旧了。这时,你可以用@Docs功能把官方文档、PDF甚至GitHub Gist加进来。 比如,把一个PDF文档转成Markdown,放到GitHub Gist里,然后让Cursor索引它。这样问问题时,AI就能参考最新的官方文档回答你。 - 用
@Web联网搜索:如果一个问题需要最新的信息,比如某个库的最新版本用法,可以直接在提示词里加上@web。 这会让Cursor先上网搜索,再根据搜索结果来回答,避免了模型知识陈旧导致的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基于一个内部的API规范文档来开发一个功能,这个文档AI肯定不知道。
- 先做A:把这个内部API文档整理成Markdown格式。
- 然后做B:通过
@Docs > Add New Doc功能把它加到Cursor的知识库里,并给它起个好记的名字,比如@MyAPI。 - 这样能帮你更快完成C:在写提示词时,直接说:“请根据
@MyAPI里的规范,实现用户登录功能。”AI就能准确地按照你的内部规范来写代码。
用“思维链”引导AI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直接给一个复杂的指令,比如“重构整个用户认证模块”,AI很可能会出错或者给出一个平庸的方案。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它一步步思考,这叫“思维链”(Chain-of-Thought)提示法。
简单说,就是别让AI一口吃个胖子。你要把它当成一个初级程序员,带着他一起分析问题。
- 第一步:先分析现状。 “分析一下当前
auth.py文件的代码结构,列出主要的函数和它们的作用。” - 第二步:再讨论方案。 “基于上面的分析,提出一个重构方案,目标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用列表形式说明你要做的修改。”
- 第三步:最后才动手。 “很好,现在按照你提出的方案,一步步重构代码。”
这种方式能让AI的输出质量高很多,因为它被迫先思考再动手,而不是直接凭感觉生成代码。对于调试复杂的bug也同样适用,你可以先让它分析错误日志,推测可能的原因,然后再给出修复建议。
设置 .cursorrules 文件,给AI立规矩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编码规范、技术栈偏好。一遍遍在提示词里重复这些要求很麻烦。.cursorrules 文件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可以在项目根目录下创建这个文件,定义一些全局规则,这样每次和AI交互时,它都会默认遵守这些规则。
这就像是给AI做了一个岗前培训,让它知道在这个项目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一个 .cursorrules 文件可以包含这些内容:
- 编码规范:比如“所有Python代码必须遵循PEP 8规范”,“接口命名必须使用驼峰式”。
- 技术栈偏好:比如“优先使用
axios而不是fetch进行网络请求”,“状态管理首选Redux Toolkit”。 - 项目特定逻辑:比如“处理用户数据时,必须调用
sanitize函数进行清洗”。
把这些规则写进 .cursorrules,AI生成的代码就会更符合项目要求,省去了大量后期修改的时间。
Agent模式 + 任务分解,让AI自主完成多步操作
对于一些需要修改多个文件、执行多条命令的复杂任务,比如“创建一个新的React组件,并把它集成到首页”,光靠聊天生成代码是不够的。这时候就要用Agent模式。
但是,直接给一个模糊的任务,Agent也可能跑偏。关键在于把大任务分解成清晰的小步骤。
- 先做A,规划任务:在提示词里,明确告诉Agent需要完成哪几件事。就像这样:“我要添加一个用户反馈功能,请执行以下步骤:1. 创建一个新的React组件
FeedbackForm.js;2. 在HomePage.js中引入并渲染这个组件;3. 创建一个API路由/api/feedback用来接收表单提交。” - 然后做B,分步执行:让AI先完成第一步,你看一下没问题,再让它继续第二步。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最好是一步步确认,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它的错误。
- 这样能帮你更快完成C,避免返工:把任务拆解开,能大大提高AI完成任务的准确率,避免它搞了半天,结果全都要推倒重来。
结合测试驱动开发(TDD),保证代码质量
AI写的代码不一定都对。最可靠的验证方法是让它自己写测试。你可以把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流程和AI结合起来。
- 第一步,写测试:先让AI为你想要实现的功能生成单元测试。比如,“为即将开发的
calculatePrice函数编写测试用例,覆盖正常情况、边界情况和异常情况。” - 第二步,写代码:然后让AI编写能通过这些测试的
calculatePrice函数代码。 - 第三步,验证:AI会自动运行测试,如果失败了,它会自己尝试修复代码,直到所有测试通过。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代码的正确性有了保障,而不是靠你人眼去检查。特别是Cursor的YOLO模式,可以在AI修改代码后自动运行测试来验证,这个功能值得打开。
总的来说,高级用法就是从“命令AI干活”变成“引导AI合作”。你需要提供更精确的上下文,用结构化的方式分解任务,并为它设定好规则。这样,AI才能从一个只会写代码片段的工具,变成真正能帮你解决复杂问题的伙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