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负向提示词(Negative Prompts)和正面提示词(Positive Prompts)的权重问题。这东西听起来玄乎,其实捅破了就是一层窗户纸。你可能觉得,我想要什么就直接告诉AI不就完了,干嘛还要费劲加一堆“不要什么”?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很多时候,你想要的画面效果,恰恰是通过“排除法”来实现的。
咱们先从一个最常见的误区说起:很多人以为,负向提示词和正面提示词是1:1的关系,我加一个想要的,就得配一个不想要的。其实不是这样。它们的关系更像是在一个跷跷-板上,你得根据你最终想要的效果,来调整两边的重量。
先说一个基本原则:正面提示词是核心,它决定了画面的主体内容和风格。负向提示词是辅助,它负责清理画面里那些乱七八糟、不符合你要求的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你的精力应该先放在写好正面提示词上。把主体、细节、风格、构图都描述清楚了,再去看画面里有没有出现不该出现的东西,然后用负向提示词去修正。
我们来看个例子。你想生成一张“一个女孩在雨中散步”的图。你的正面提示词可能是:“一个穿着黄色雨衣的女孩,撑着透明的雨伞,走在夜晚的城市街道上,地面有积水反射着霓虹灯光,动漫风格”。
生成图片后,你发现画面里有几个问题:
1. 女孩长了三只手。
2. 背景里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汽车,破坏了气氛。
3. 画面色调太亮,不像夜晚。
这时候,负向提示词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加上:“多余的手,畸形,汽车,白天”。
但是,权重怎么分?在很多工具里,比如Stable Diffusion的WebUI,你可以给提示词加上括号来增加权重。一个括号(word)大概是1.1倍权重,两个((word))就是1.21倍。反过来,用方括号[word]就是降低权重,大概是0.9倍。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如果你发现“多余的手”这个问题特别顽固,AI老是犯这个错,那你就可以在负向提示词里重点强调它。比如写成:“(((extra hands))), (deformed), car, daylight”。这样一来,AI就会重点去避免生成多余的手。而“汽车”和“白天”可能只是偶尔出现的小问题,所以不用加那么高的权重。
这就是第一个平衡技巧:根据问题的顽固程度来调整权重。越是容易出错、越是影响画面核心感觉的元素,负-向权重就应该给得越高。有些通用的负向提示词,比如“丑陋(ugly)”、“模糊(blurry)”、“画质差(low quality)”,很多人会直接堆一大堆,而且给很高的权重。这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特别是当你想批量出图,保证一个基本的下限时。 但如果你是在精调一张图,这种“通用垃圾桶”式的负向提示词反而可能会干扰画面。比如,你想要一种朦胧的艺术效果,结果一个(blurry)下去,全给你弄清晰了,这就不是你想要的了。
所以,第二个技巧是:尽量使用具体、精确的负向提示词,而不是一堆模糊的通用词。 比如,你不想要一个“丑陋”的脸,那到底是哪里丑?是“鼻子太大(big nose)”还是“眼睛不对称(asymmetrical eyes)”?说得越具体,AI修正起来就越准。你给它一个模糊的“ugly”,它可能就把整张脸的特征都削弱了,最后生成一个没有特点的网红脸,这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
那么,正面和负向的权重到底应该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需求和所使用的模型。有些模型对负向提示词非常敏感,你稍微加一点权重,画面就大变样。有些模型则比较“迟钝”,你得用好几个括号((()))才能让它注意到你的要求。
我自己的经验是,可以从一个比较温和的比例开始。先不给任何一方加权重,看看基础效果。如果正面效果没出来,那就先加强正面提示词的权重,比如把核心主体(masterpiece, best quality, a girl in yellow raincoat)这样包起来。如果主体对了,但细节有问题,再开始逐步增加负向提示词的权重。
这里有一个具体的步骤可以参考:
- 先写好核心的正面提示词。把你想要的东西,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词语描述出来。比如“a cat sitting on a bookshelf”(一只猫坐在书架上)。
- 生成一次,观察问题。看看出来的图有什么毛病。可能猫的身体比例不对,或者书架是歪的。
- 针对性地添加负向提示词,但不加权重。比如在负向提示词框里加入“deformed body, crooked bookshelf”。
- 再次生成,看修正效果。如果问题改善了,但还不够,那就开始给负向提示词加权重。先从一个括号开始,比如
(deformed body)。 - 如果加了负向权重后,画面变得很奇怪,甚至正面提示词的内容都开始丢失了,那就说明负向权重太高了。这时候,你要么降低负向权重,要么反过来去加强正面提示词的权重。比如,把正面提示词改成
((a cat sitting on a bookshelf)),同时把负向提示词的权重降下来。
这个过程就像调试程序,需要一点点试。有一个观点认为,过度依赖负向提示词是一个误区。 如果你发现自己写了一长串的负向提示词,甚至比正面提示词还长,那可能说明你的正面提示词本身就有问题,或者你选的模型根本不擅长画你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你想画一个很酷的机器人,但AI总是画出一些傻乎乎的卡通形象。你可能会在负向里加一堆“cartoon, childish, toy-like”。但效果可能并不好。更好的方法,是在正面提示词里就直接定义好风格,比如加入“mecha, sci-fi, realistic, detailed mechanics, intimidating presence”。用正面的方式去引导,远比用负面的方式去排除要高效。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概念冲突”。有时候你的正面和负向提示词会在语义上打架。比如,你正面想要“阳光明媚的森林”,负面又加一个“黑暗(dark)”。AI就懵了,它不知道该听谁的。结果可能就是生成一个色调诡异的、不伦不类的画面。所以,在写提示词的时候,要确保两边的指令在逻辑上是兼容的。
总的来说,平衡权重这件事,更像是一门手艺,而不是科学。它需要你亲手去试,去感受不同模型、不同主题下的细微差别。但核心逻辑是不变的:
- 正面提示词是方向盘,决定车往哪开。
- 负向提示词是修正器,帮你避开路上的坑。
先扶稳方向盘,再考虑怎么避坑。当你发现坑太多,避不过来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是不是一开始的路就选错了。可能换一条路(换个正面描述方式)或者换一辆车(换个模型),问题就解决了。不要试图用一个超强的避坑系统(超高权重的负向提示词)去弥补一个错误的方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