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当AI产生“幻觉”或编造事实时,除了优化提示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验证和修正其输出?

当AI开始胡说八道,也就是产生所谓的“幻觉”时,仅仅调整你的提问方式(优化提示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你发现员工在编造数据,你不能只想着换种方式给他安排工作,你得有一套核查机制。处理AI的输出也是一个道理,真正的工作是在你得到答案之后才开始的。

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手动事实核查。把AI的输出当作一个初稿,一个速度很快但错误频出的实习生写的稿子。你的工作是总编辑。AI给你一个数据、一个日期、一个事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打开搜索引擎,验证它。而且要去可靠的地方验证。比如,AI提到了某个最新的技术突破,我不会只在通用新闻网站上随便搜搜,而是会直接去相关的科研机构官网、权威行业期刊或者官方发布会上找原始信息。如果找不到任何旁证,那AI给的信息大概率是它自己编的。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用不同的AI模型交叉验证。这就像看病要找好几个专家会诊一样。你问了ChatGPT一个问题,再把同样的问题扔给Gemini、Claude或者其他模型。如果它们的核心答案一致,那么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就高了很多。但如果它们的说法互相矛盾,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警报。我之前在研究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一个模型给出的时间点和关键人物与另一个模型完全不同。这种冲突逼着我去查阅了原始的文献资料,最后发现两个AI都说错了,只是错的方式不一样。不同的模型基于不同的训练数据,它们犯错的点也不同,通过对比,你就能轻易发现这些疑点。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系列简单、具体的小问题,也是一个好策略。不要直接问AI“全面分析一下某个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很容易诱发它“自由发挥”。你应该一步一步来。先问:“这个政策是哪年颁布的?”核实一下。再问:“政策的具体条款有哪些?”再核实。然后问:“根据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关键指标有什么变化?”通过这种方式,你把一个容易引起幻觉的宏大问题,变成了一连串有据可查的具体事实。AI在回答具体、封闭的问题时,编造的空间会小很多。

从技术层面讲,现在有一个叫“检索增强生成”(RAG)的模式,这个概念听起来复杂,但原理很简单。RAG系统在回答你问题之前,会先在你指定的一个小范围内搜索信息,比如你上传的公司内部文件、几篇特定的行业报告或者法律条文。然后,它会基于这些你给定的、可信的资料来生成答案。 这样做极大地限制了AI胡说八道的可能性,因为它无法再从它那庞大又混乱的训练数据里随便抓取信息。 现在很多工具都开始提供类似的功能,允许你上传自己的文档然后向AI提问。这就相当于你给AI划定了一个绝对可靠的信息圈,它所有的回答都必须出自这里。

同时,你要学会观察AI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果它的回答非常模糊、笼统,充满了概括性的陈述,但就是不给具体的名字、数字或出处,你就要小心了。AI编造的内容通常听起来特别“顺滑”,但缺乏真实世界的粗糙感和细节。另一个明显的危险信号是它会伪造信源。它可能会给你一个格式完美的引用,甚至煞有介事地列出作者、年份和期刊,但你拿着这个信息去搜索,会发现这篇文章、这本书根本不存在。我亲身经历过,一个AI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给我列了五篇参考文献,结果其中三篇是它凭空捏造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要相信你自己的专业判断。AI应该是增强你能力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你的大脑。如果你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足够了解,当AI给出的答案与你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相悖时,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你的经验就是最后一道防线。把它当作一个辅助研究员,它帮你快速搜集和整理信息,但最终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必须由你这个专家来判定。人始终应该在决策环路里,这是目前我们能有效使用AI,并且不被其误导的唯一可靠方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当AI产生“幻觉”或编造事实时,除了优化提示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验证和修正其输出?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