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跟AI聊天,就像开盲盒。有时它聪明得吓人,有时又笨得让人想笑。其实,AI只是个工具,你输入什么,它就输出什么。想让它给你一些真正有创意的回答,关键在于你怎么“下指令”。这不只是提个问题那么简单,更像是一门手艺活。
先忘掉“一句话搞定”的想法
我们习惯了在搜索引擎里敲几个关键词,然后坐等答案。但跟AI打交道,这个习惯得改改。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扔给它一句“帮我写个关于旅行的博客”,那它给你的东西大概率也是一堆谁都能写的陈词滥滥。这种模糊的指令,AI只能靠猜,它会从数据库里找最常见、最安全的模板来填充内容。 结果就是,你得到一篇毫无新意的文章。
想要创意,第一步就是要具体。 指令越清晰,AI的发挥空间就越精准。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跟一个什么都懂但毫无主见的新人沟通。你不能指望他自己领悟,你得把要求说明白。
比如,不要说:“写个关于旅行的故事。”
而是要这样说:“写一个短篇故事,主角是一个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程序员,他辞职去秘鲁的亚马逊雨林寻找一种只在夜间发光的蓝色蝴蝶。故事风格要带点悬疑,结尾要出人意料,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你看,后者给出了角色、场景、目标、风格和限制。 AI有了这些具体的“路标”,就不会在信息的海洋里迷路,它会沿着你设定的轨道去思考,这样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接近你想要的“创意”。
给AI一个“角色”,它会演得很好
这是最好用,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招:给AI设定一个身份。 你让它扮演一个角色,它就会用这个角色的口吻、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来回答你。 这就像给演员一个剧本,他才能入戏。
我之前想为一个新的咖啡品牌策划一个营销方案。如果我直接问:“给我一个咖啡品牌的营销方案。”它给我的东西会很空泛,比如“利用社交媒体”、“和KOL合作”之类。这些谁都知道,没什么用。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我给它的指令是:
“你现在是一位拥有15年经验的市场总监,尤其擅长打造小众消费品牌。我们有一个新的手冲咖啡品牌,目标客户是25到35岁的都市白领,他们注重生活品质,但也对价格敏感。请你为我们制定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上市营销计划,重点要放在如何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建立品牌社群和口碑。请给出具体的执行步骤、预算分配建议和效果评估指标。”
结果完全不同。它给出的方案不仅包含了具体的社交媒体内容主题、社群活动创意(比如线上手冲咖啡教学),甚至还提到了如何与本地书店或独立工作室进行异业合作,这些都是非常落地的想法。因为它不再是一个泛泛的AI,而是一个有具体人设的“专家”。
你可以让它扮演任何角色:一个愤世嫉俗的哲学家、一个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一个擅长讲睡前故事的妈妈,甚至是一只猫。 不同的角色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创意往往就藏在这些意想不到的视角里。
用“举例子”的方式教AI,而不是靠它猜
AI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它的“理解”是基于模式匹配。 所以,如果你想让它生成某种特定风格或格式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几个例子。 这在行话里叫“Few-shot Prompting”(少样本提示)。
比如,你想让AI帮你写几句有创意的产品宣传语,风格要简洁、有力、带点小幽默。你可以这么做:
“请模仿以下几个例子的风格,为我的‘智能跳绳’产品写三句宣传语。
例子1 (为一款闹钟写的): ‘再不起床,我就把自己叫醒。’
例子2 (为一款非油炸薯片写的): ‘好吃,但不用跟健身教练道歉。’
例子3 (为一款翻译耳机写的): ‘让你的外语老师,暂时失业。’
我的产品是‘智能跳绳’,它的特点是能自动计数,并且可以在APP里和朋友比赛。”
通过提供范例,你其实是给了AI一个清晰的“靶子”。 它会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点——短句、转折、一点点俏皮——然后把这个模式应用到你的产品上。这样生成的结果,远比你空泛地要求“写得有创意”要好得多。
拆解复杂任务,让它一步一步来
有时候,你想要的东西很复杂,比如构思一个完整的小说大纲,或者策划一个多平台的数字营销活动。如果你想让AI一口气完成,它很可能会逻辑混乱或者忽略掉很多细节。
更聰明的方法是把大任务拆解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它。 这种技巧被称为“思维链”(Chain-of-Thought)。 你不仅要告诉它做什么,还要引导它“思考”过程。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让AI帮你构思一个科幻故事。
第一步,你可以先让它进行头脑风暴:
“我们来构思一个科幻故事。请先提出5个关于‘记忆可以被交易’的核心创意点。”
在它给出几个点子后,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然后进行第二步:
“很好,我们选第三个点子:‘在一个记忆可以买卖的未来世界,穷人靠出卖自己的美好回忆为生’。现在,请基于这个设定,设计三个核心角色,包括他们的背景、性格和主要动机。”
有了角色之后,再进行第三步:
“角色设定不错。接下来,请为这三个角色设计一个核心冲突,并构建一个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四幕式故事大纲。”
通过这种方式,你就像一个导演,引导着AI这个编剧团队,把一个模糊的想法,逐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框架。每一步都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逻辑清晰,而且你能随时对结果进行调整。 要求AI在给出最终答案前,先解释它的推理过程,这也能帮你发现它逻辑上的漏洞。
限制越多,创意越自由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给AI加上限制,反而能激发它的创造力。 当你什么都不限制的时候,它会选择最安全、最大众化的路径。但当你给它设定了明确的条条框框,它就必须在这些限制之内寻找新的、不寻常的组合方式。
这些限制可以包括:
* 格式限制:要求它用诗歌、剧本、邮件或者代码的格式来回答。
* 风格限制:指定一种写作风格,比如“像海明威一样写作,用短句,不要有任何多余的形容词”。
* 内容限制:明确告诉它哪些元素不能出现。比如,“写一个爱情故事,但全文不能出现‘爱’这个字。”
* 视角限制:要求它从一个特定对象的视角来叙述,比如“以一双旧运动鞋的视角,讲述它主人参加第一场马拉松的经历。”
我曾经尝试让AI写一段关于“城市夜景”的描述。第一次,我只说了“描述一下城市的夜晚”,结果很普通,无非是霓虹灯、车流和星星。第二次,我加上了限制:“请用一个从未见过电灯的古代诗人的视角,来描述他突然穿越到现代东京涩谷街头的夜晚所看到的一切。注意表达他的震惊、困惑和好奇,多用比喻,但不要直接使用‘电灯’、‘汽车’这些现代词汇。”
这次的回答就非常有意思,它把车流比作“流淌的钢铁巨河”,把霓虹广告牌形容为“挂在天上的七彩琉璃瓦”,充满了想象力。这就是限制带来的好处。
最后,记住和AI的互动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第一次的指令可能并不完美,你需要根据它的回答,不断追问、修正和细化你的要求。 把它当成一个有无限知识和耐心的创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只能执行简单命令的机器。你投入的思考越多,它回馈给你的惊喜也就越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