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美的AI生成图片的指令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想要让AI生成一张好图,关键在于你给它的指令,也就是Prompt。很多人以为随便写几个词就行,但结果往往不理想。一个好的Prompt,就像一个清晰的施工图纸,能让AI精确地知道你想要什么。下面我拆解一下,一个高质量的Prompt到底应该包含哪些东西。
首先,最核心的是主体 (Subject)。你得清楚地告诉AI,你要画的是什么。是“一个宇航员”,还是“一只猫”?主体越具体越好。比如,不要只说“一只狗”,而是说“一只坐着的柴犬”。如果画面里有多个主体,那就都列出来,比如“一个男人和一只金毛寻回犬在公园里散步”。清晰地定义主体,是整个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主体都说不清楚,AI根本没法开始工作。
其次是构图与视角 (Composition & Angle)。你想让这个主体在画面的哪个位置?你想从哪个角度看它?这些都得说清楚。构图的关键词可以是“中心构图 (centered composition)”、“对称构t图 (symmetrical composition)”或者“黄金分割 (golden ratio)”。视角的描述就更直接了,比如“特写 (close-up shot)”、“全身像 (full-body shot)”、“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或者“低角度拍摄 (low-angle shot)”。举个例子,“一只猫的特写”,和“从低角度拍摄的一只跳跃的猫”,出来的图片会完全不同。前者强调面部细节,后者则突出了动感和力量。想让画面有故事感,就必须设计好构图和视角。
接着是环境与背景 (Environment & Background)。主体不能悬在空中,它得有个地方待着。这个地方是“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街道”,还是“一片宁静的森林”?背景的细节能极大地影响图片整体的氛围和故事性。你可以描述得非常具体,比如“背景是雨后的东京涩谷街头,地面有霓虹灯的倒影”。这样的描述不仅给了AI清晰的场景信息,还暗示了光线和氛围。如果不想让背景太复杂,也可以直接用“纯白色背景 (plain white background)”或者“模糊的背景 (blurry background)”来突出主体。
然后是风格与媒介 (Style & Medium)。这是决定图片看起来像什么的关键。你想让它是什么风格?是“梵高风格的油画 (oil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Van Gogh)”,还是“日本动漫风格 (anime style)”?或者是“皮克斯动画风格 (Pixar animation style)”?媒介也很重要,比如“水彩画 (watercolor)”、 “铅笔素描 (pencil sketch)”、“3D渲染 (3D render)”或者“宝丽来照片 (Polaroid photo)”。不同的风格和媒介组合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比如,“一只猫的铅笔素描”和“一只猫的3D渲染”,虽然主体一样,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在选择风格时,可以具体到某个艺术家,或者某个特定的艺术流派,比如“印象派 (Impressionism)”或“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光照 (Lighting) 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光线是塑造氛围和情绪的利器。你可以指定“清晨柔和的光线 (soft morning light)”、“黄昏时分的金色光芒 (golden hour lighting)”、“戏剧性的顶光 (dramatic top lighting)”或者“霓虹灯光 (neon lighting)”。光线的描述能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真实感。比如,同样是森林的场景,“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束 (sunbeams shining through the trees)”和“阴天、多云 (overcast, cloudy)”所营造的氛围就截然不同。前者温暖而有希望,后者则可能带有一丝神秘或忧郁。
色彩 (Color) 同样关键。颜色直接影响图片的情绪基调。你可以用“鲜艳的色彩 (vibrant colors)”来表达活力,用“柔和的色调 (muted colors)”来表达宁静,或者用“单色 (monochrome)”来创造一种复古或严肃的感觉。更进一步,你可以指定主色调,比如“以蓝色和橙色为主色调 (dominant colors of blue and orange)”,或者要求“暖色调 (warm color palette)”。精确的色彩控制能让你的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细节与质感 (Details & Texture) 是让图片从“还行”到“惊艳”的最后一步。想要画面看起来更真实、更丰富,就需要添加一些关于细节的描述。比如,对于一个人物,可以描述他的服装细节,“穿着一件破旧的皮夹克 (wearing a worn leather jacket)”。对于一个物体,可以描述它的表面质感,比如“生锈的金属表面 (rusty metal surface)”或者“光滑的、有反光的表面 (smooth, reflective surface)”。这些关键词能引导AI在生成图像时加入更多微小的、可信的元素,让画面看起来不那么“AI味”,更有真实感。
最后,还有一个很多人会忽略但很有用的东西:负面指令 (Negative Prompts)。这就像是给AI划定一个“不要做什么”的清单。比如,你画人像时,不希望出现“多余的手指 (extra fingers)”或“畸形的四肢 (deformed limbs)”,就可以在负面指令里写上这些。如果你不想要一张模糊的图片,就可以加入“模糊 (blurry)”、“低分辨率 (low resolution)”。负面指令能帮你排除掉很多不想要的结果,有效提高出图的成功率。
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一个完整的Prompt就成型了。它应该像一个清单,从主体开始,一步步添加构图、环境、风格、光照、色彩和细节,最后再用负面指令排除干扰项。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但当你习惯了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后,就能更稳定地生成高质量的图片。这需要练习,但绝对值得。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