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AI生成的描述词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比如画风、镜头、灯光等?

玩AI绘画,很多人以为就是随便打几个字,让AI自己去猜。这想法不对。AI不是人,它没法“猜”你的心思。你给它的描述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示词”(Prompt),越具体,它生成出来的图就越接近你想要的样子。这些描述词其实是可以分类的,搞懂了这些分类,就等于掌握了和AI沟通的语言。基本上,一个完整的提示词结构,可以拆解成几个核心部分:主体、画风、构图、灯光和画质。

1. 先说最重要的:画风 (Style)

画风决定了一张图的整体质感和艺术方向。这是最直观,也是最能体现个性的部分。如果你不指定画风,AI通常会给出一个比较写实的默认风格,但这往往不是我们想要的。

艺术流派 (Art Movements):
这是最常用的画风指令。直接告诉AI用某个知名流派的风格来画。比如:
*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会得到色彩斑斓、笔触模糊的效果,像莫奈的画。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画面会出现不合逻辑、像梦境一样的组合,比如融化的时钟。
* 赛博朋克 (Cyberpunk): 标志性的霓虹灯、未来都市、机械改造等元素会很突出。

绘画媒介 (Medium):
这个分类是告诉AI用什么“工具”来创作。这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纹理和质感。
* 油画 (Oil Painting): 画面会有厚重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
* 水彩画 (Watercolor): 效果是颜色清透、边缘有水渍感。
* 素描 (Sketch): 就是黑白或单色的线条稿,质感比较粗糙。
* 3D渲染 (3D Render): 图像会非常有立体感,表面光滑,像游戏CG或者C4D做出来的效果。

艺术家名字:
这是一个很取巧但有效的方法。直接用“in the style of [artist’s name]” (以某某艺术家的风格) 就能快速模仿这位艺术家的特点。比如,输入“in the style of Van Gogh”(梵高风格),画面就会充满旋转的笔触和明亮的黄色。 同样,用“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宫崎骏风格),就能得到吉卜力动画的感觉。

特定概念风格:
还有一些不是传统艺术流派,但是约定俗成的风格。
* 蒸汽朋克 (Steampunk): 画面里会有很多齿轮、蒸汽管道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
* 二次元 (Anime): 就是日本动漫风格,可以再细化,比如“90年代动漫风格”。
* 像素艺术 (Pixel Art): 图像由一个个像素块构成,像老式电子游戏。

2. 控制画面故事感:镜头 (Camera/Shot)

镜头相关的描述词,能让你像个导演一样控制画面的视角和远近,这对于构图和叙事很重要。 如果你不说,AI可能会随机给你一个视角,导致主体太大或者太小。

拍摄距离 (Shot Distance):
这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
* 特写 (Close-up Shot): 聚焦在主体的某个局部,比如人脸。 适合强调表情和细节。
* 半身像 (Medium Shot): 从腰部或胸部以上取景,能看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表情。
* 全身像 (Full-body Shot): 完整展示整个主体,适合表现动作和整体造型。
* 远景 (Wide Shot / Long Shot): 主体在画面中占比较小,用来展示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拍摄角度 (Camera Angle):
这决定了观众从哪个角度看主体,不同的角度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 低角度拍摄 (Low Angle Shot): 从下往上拍,能让主体显得高大、有气势。
* 高角度拍摄 (High Angle Shot): 从上往下拍,也叫俯视,会让主体显得渺小、脆弱。
* 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 从正上方往下看,像无人机航拍,画面有很强的几何感。
* 荷兰角 (Dutch Angle): 倾斜的镜头,能制造出紧张、不安或动感的氛围。

镜头类型 (Lens Type):
指定不同的镜头也能改变画面的视觉效果。
* 鱼眼镜头 (Fisheye Lens): 画面会产生强烈的桶形畸变,视野范围很广,效果夸张。
* 广角镜头 (Wide-angle Lens): 能容纳更宽的场景,适合拍风景。
* 长焦镜头 (Telephoto Lens): 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同时压缩空间感,让背景虚化。
* 微距镜头 (Macro Lens): 用来拍摄物体的极端细节,比如昆虫的眼睛。

3. 塑造氛围的关键:灯光 (Lighting)

灯光是决定一张图氛围和情绪的核心。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光线能讲出完全不同的故事。用好灯光词,你的图会立刻变得有深度。

光线类型与质感:
* 柔光 (Soft Light): 光线均匀,阴影不明显,适合拍人像,显得柔和。
* 硬光 (Hard Lighting): 光线集中,会产生清晰、锐利的阴影,能增强画面的戏剧性和对比度。
* 电影光 (Cinematic Lighting): 这个词很常用,它能让画面看起来像电影截图,通常色彩对比强烈,光影有故事感。
* 体积光 (Volumetric Light): 能看到明显的光束,比如穿过窗户的耶稣光或者森林里的丁达尔效应,能增加空间感。

光线方向:
* 逆光 (Backlight): 光源在主体背后,会形成漂亮的轮廓光(Rim Light),或者直接让主体变成剪影。
* 侧光 (Side Light): 从侧面打来的光,能凸显物体的纹理和立体感。
* 顶光 (Top Light): 从正上方打下来的光,不太常用,有时会产生不自然的效果。

特定时间和氛围的光:
* 黄金时刻 (Golden Hour): 日出后或日落前的一小段时间,光线是温暖的金色,非常柔和,拍什么都好看。
* 蓝色时刻 (Blue Hour): 日落后天空完全变黑前的一段时间,天空呈现深蓝色,氛围宁静、神秘。
* 霓虹灯 (Neon Lighting): 赛博朋克风格的标配,色彩鲜艳,有未来感。
* 伦勃朗光 (Rembrandt Lighting): 一种经典的人像布光方法,特点是在脸部阴影处会有一个亮着的三角形,能让面部轮廓更立体。

4. 其他重要分类

除了上面三个大类,还有一些描述词也同样重要,它们能让你的想法更完整地传达给AI。

主体和动作 (Subject and Action):
这是最基础的部分,你要画什么,它在干什么。 描述得越具体越好。不要只说“a dog”,可以说“a golden retriever puppy is playing with a red ball in the grass”(一只金毛幼犬在草地上玩一个红色的球)。

色彩 (Color):
你可以直接指定画面的主色调。 比如“vibrant colors”(鲜艳的色彩)会让画面饱和度很高,而“muted colors”(柔和的色彩)则会降低饱和度,显得更沉稳。 “monochromatic”(单色)则会让整个画面只有一种颜色的不同深浅变化。

构图 (Composition):
虽然镜头选择已经影响了构图,但你还可以用更直接的词。比如“symmetrical composition”(对称构图)或者“rule of thirds”(三分法构图),AI也能理解。

画质 (Quality):
最后,别忘了加上提升画质的词。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玄学”,但确实有用。常用的有“masterpiece”(杰作)、“best quality”(最高质量)、“ultra-detailed”(超多细节)、“8k”等等。 这些词会鼓励AI在生成时投入更多计算资源,提升最终图像的细节和清晰度。同时,也要用好“负面提示词”(Negative Prompts),把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加进去,比如“low quality”(低质量)、“blurry”(模糊)、“bad hands”(画坏的手)等。

把这些分类组合起来,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可能。先确定主体,然后选一个画风,再用镜头和灯光去调整构图和氛围,最后加上画质词优化细节。多试几次,你就能慢慢摸清AI的“脾气”,让它成为你真正的创作工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AI生成的描述词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比如画风、镜头、灯光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