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把AI绘画的提示词想得太复杂。很多人觉得需要学习一套全新的、像编程一样的语言,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本质上,你就是在和AI聊天,告诉它你想要什么画面。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你的想法,让AI能听懂并画出来。
第一步是拆解你的想法。别试图用一句话就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先把画面里最核心的东西拎出来,也就是主体。比如,你想画“一个女孩”,这就是最基础的主体。但什么样的女孩?“一个穿着粉色碎花裙的年轻女孩”,这就具体多了。AI得到的信息越明确,它构建的画面就越接近你的预期。 所以,先别管那些花里胡哨的风格词,第一件事永远是说清楚你要画的“是什么”。
然后,给主体添加场景和动作。主体不能悬在空中,得有个环境。这个女孩在哪里?在做什么?“一个穿着粉色碎花裙的年轻女孩,在夜晚的公路围栏旁,开心地回头看”。 你看,通过增加环境(夜晚、公路围栏)和动作(开心地回头看),画面立刻就有了故事感。AI现在不仅知道要画什么,还知道主体在干什么、处于什么状态。描述得越生动,比如用“开心”这类情绪词,AI就越能捕捉到画面的氛围。
接下来才是风格和媒介的选择,这是决定作品独特性最重要的一步。你想让这幅画看起来像什么?是照片、油画,还是某种特定风格的插画?你可以直接告诉AI。比如,“写实风格的照片”、“梵高风格的油画”或者“日本动漫风格”。 不同的媒介和风格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质感。例如,“水彩画”风格会让画面色彩柔和、边缘模糊,而“街头涂鸦艺术”则会显得大胆、色彩鲜明。 你甚至可以直接点名艺术家,比如“灵感来自萨尔瓦多·达利”,AI就会尝试模仿这位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要让作品更进一步,就需要关注细节了,比如光线、色彩和构图。光线是塑造氛围的利器。“电影级光照”或“柔和的环境光”能立刻改变画面的感觉。 色彩同样重要,你可以指定一个主色调,比如“单色蓝”,或者描述色彩的感觉,比如“鲜艳的”、“柔和的”。 构图则决定了观众如何看待主体,是“特写”、“广角”还是“鸟瞰视角”? 别小看这些词,它们是专业感的体现。一个简单的“特写”指令,就能让AI把焦点牢牢地放在主体的面部表情上。
当然,有时候我们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画面,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这时候,可以从外部寻找灵感。我经常逛一些AI艺术分享网站,比如Lexica和PromptHero,上面有大量别人生成的图像和他们使用的描述词。 看到喜欢的作品,就直接看它的描述词是怎么写的,这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你可以复制过来,然后自己修改其中的一两个词,看看会产生什么新效果。 比如把别人画的猫改成狗,或者把白天改成黑夜。这种“二次创作”是快速上手的好办法。
还有一个技巧是“混搭”。把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一个长着蝴蝶翅膀的大象” 或是“一个在弹小提琴的机器人”。 这种超现实的组合是人类想象力的体现,也正是AI最擅长处理的。你甚至可以把文学、诗歌或者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灵感来源,比如“把‘希望’这个词画出来,让它像金色的鸟从风暴中起飞”。 AI会用它的方式去理解和诠释这种抽象描述。
最后,要记住AI绘画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正的过程。几乎没有人能一次就得到完美的作品。第一次生成的图片可能不完全符合预期,这很正常。关键是要学会调整你的描述词。 看看哪里不对,然后针对性地修改。是颜色太暗了?那就加上“明亮的色彩”。是主体不够突出?那就试试“特写镜头”。多用同义词替换也是个好方法,比如把“大”换成“巨大的”或“庞大的”,词语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每次只改动一点点,观察画面的变化,这样你就能慢慢理解AI的“思考方式”,并且越来越熟练。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