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AI绘画的描述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语法结构才能被模型更好地理解?

把AI绘画的描述词(prompt)想象成你在给一个只会画画、但脑子一根筋的艺术家下指令。你不能跟它说“我想要一张感觉不错的画”,它听不懂“感觉”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你得告诉它具体画什么、怎么画,而且说话的方式得符合它的逻辑。这套说话方式,就是所谓的“语法结构”。

其实,这套语法跟我们上学学的语法完全是两码事。AI模型本身没有主谓宾的概念,它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基于海量的图片和文字标签。它看到过几亿张被标记为“猫”的图片,所以它知道“猫”长什么样。它也看过无数“梵高风格”的画,所以它懂这种风格。你给它的描述词,本质上就是一堆标签的组合。AI会把这些标签拆开,然后从它的“记忆”里把对应这些标签的视觉元素抓出来,再拼成一张图。

所以,关键在于,你的指令要清晰、有条理,让AI能准确地抓取和组合这些元素。

一个能打的描述词,通常遵循一个从主到次的结构:主体 → 环境 → 构图与光线 → 风格与细节。 这不是一个死规定,但根据经验,这个顺序能让模型更好地抓住重点。越是重要的信息,越要往前放,因为很多模型会给予更靠前的词更高的权重。

第一步:先说画什么(主体)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放在最前面。你要画的是人、是动物、是建筑还是一个物体?直接说出来。

比如,你想画一只猫。最简单的指令就是“a cat”。但这样太模糊了,出来的可能是一只黑猫、白猫,也可能是一只卡通猫。所以,你需要给主体加上具体的修饰词。

一个好的主体描述应该是这样的:“a fluffy ginger cat with green eyes”(一只毛茸茸的、有绿色眼睛的橘猫)。你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信息:“fluffy”(毛茸茸的)定义了质感,“ginger”(橘色)定义了颜色,“green eyes”(绿眼睛)定义了具体的五官特征。这些词都非常直接,没有比喻。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画一个人物:“a young woman with short black hair, wearing a red leather jacket and jeans”(一个留着黑色短发的年轻女性,穿着红色皮夹克和牛仔裤)。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清晰的视觉标签,AI很容易理解。

第二步:它在哪儿?(环境与背景)

说完了主体,就要交代它所处的环境。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在森林里还是城市里?背景是纯色的还是复杂的?

接着上面橘猫的例子,我们可以加上环境:“a fluffy ginger cat with green eyes, sitting on a wooden bookshelf in a cozy library”(一只毛茸茸的、有绿色眼睛的橘猫,坐在一间舒适图书馆里的木质书架上)。“wooden bookshelf”(木质书架)和“cozy library”(舒适的图书馆)就是环境信息。这不仅告诉AI背景是什么,还通过“cozy”这个词暗示了整个画面的氛围。

对于人物的例子:“a young woman with short black hair, wearing a red leather jacket and jeans, standing on a wet city street at night, neon signs reflected on the pavement”(一个留着黑色短发……,站在夜晚湿漉漉的城市街道上,霓虹灯的倒影映在人行道上)。“wet city street at night”(夜晚湿漉漉的城市街道)和“neon signs reflected”(霓虹灯倒影)为画面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和氛围。

第三步:从哪个角度看?(构图、视角与光线)

现在,主体和环境都有了。接下来要确定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画面,以及光线是怎么样的。这部分非常影响最终图片的“电影感”和专业度。

这部分描述词通常包括:
* 视角(Viewpoint):比如“close-up”(特写)、“portrait”(肖像)、“wide shot”(广角镜头)、“bird’s-eye view”(鸟瞰视角)等。
* 光线(Lighting):这是营造氛围的关键。你可以用“cinematic lighting”(电影光效)、“soft light”(柔光)、“backlight”(逆光)、“neon light”(霓虹灯光)或者更具体的“golden hour light”(黄金时刻的光线)。

我们继续完善橘猫的例子:“close-up portrait of a fluffy ginger cat with green eyes, sitting on a wooden bookshelf in a cozy library, soft morning light streaming through a window”(一只毛茸茸……的特写肖像,……,柔和的晨光从窗户照进来)。“close-up portrait”明确了这是个近景肖像,而“soft morning light”则具体说明了光源和光线质感。

人物的例子也可以加上:“full body shot of a young woman with short black hair…, standing on a wet city street at night, cinematic lighting from neon signs reflected on the pavement”(一个……的全身照,……,来自霓虹灯的电影感光效映在人行道上)。“full body shot”确定了构图是全身像,“cinematic lighting”直接定义了光影的风格。

第四步:想要什么感觉?(风格、画质与艺术家)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决定画面最终艺术风格的一步。你想要一张照片、一幅油画还是一张动漫插画?

你可以这样定义风格:
* 媒介(Medium):直接说明这是“a photograph”(一张照片)、“an oil painting”(一幅油画)、“an illustration”(一张插图)还是“3D render”(3D渲染)。
* 艺术风格(Style):比如“impressionism”(印象派)、“cyberpunk”(赛博朋克)、“minimalist”(极简主义)。
* 艺术家风格(Artist Style):这是个捷径。直接说“in the style of Vincent van Gogh”(梵高风格)或者“by Hayao Miyazaki”(宫崎骏风格),AI就会去模仿这位艺术家的笔触、色彩和构图。
* 画质(Quality):很多人喜欢在描述词的末尾加上一串“质量词”,比如“masterpiece, best quality, ultra-detailed, 8k”。 这就像是在告诉AI:“请务必拿出你最好的水平来画这张图”。虽然有点像心理安慰,但在很多模型上确实管用。

所以,我们的橘猫例子最终版可能是这样的:“a photograph, close-up portrait of a fluffy ginger cat with green eyes, sitting on a wooden bookshelf in a cozy library, soft morning light streaming through a window, ultra-detailed, 8k”(一张照片,一只毛茸茸……的特写肖像,……,超精细,8k画质)。

而人物的例子最终版可以是:“oil painting of a young woman with short black hair…, standing on a wet city street at night, cinematic lighting from neon signs reflected on the pavement, in the style of Edward Hopper, masterpiece”(一幅油画,一个……的年轻女性,……,爱德华·霍普风格,杰作)。

关于负面描述词(Negative Prompts)

除了告诉AI你想要什么,你还可以告诉它你想要什么。 这就是负面描述词的作用。几乎所有的AI绘画工具都有一个专门的负面描述词输入框。

比如,你发现生成的图片里总是有畸形的手,就可以在负面描述词里加入“deformed hands, extra fingers, ugly”(畸形的手,多余的手指,丑陋)。如果你不想要模糊的画面,就加入“blurry, out of focus”(模糊,失焦)。 善用负面描述词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理想的结果,省去反复生成的麻烦。

总结一下,AI绘画描述词的语法结构,不是让你去写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让你用逗号隔开的、有逻辑顺序的关键词和短语,去构建一个清晰的画面。 记住这个公式:主体 → 环境 → 构图与光线 → 风格与细节。然后用最直接、最具体的词去填充它。多试试,很快你就能摸清你用的那个模型的脾气,让它乖乖听你的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AI绘画的描述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语法结构才能被模型更好地理解?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