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 AI 画出你脑子里的那张图,但又不知道怎么跟它说清楚?这很正常。我们很多人都会卡在“描述”这一步。其实有个捷径,就是看别人画得好的图,然后“偷学”他们的描述方法。反推提示词工具就是干这个的。它能把一张图片逆向分析,猜出生成这张图可能用到的提示词(Prompt)。这就像拿到了一份菜谱,你可以看看大厨都用了什么调料。
我们先搞清楚,这个工具不是100%准确的。它只是根据画面内容做的“最佳猜测”,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是由AI生成的图片,比如摄影作品或电影截图,它给出的提示词更像是一种“翻译”,把画面元素翻译成AI能听懂的语言。但这恰恰是它最有用的地方。通过看它是如何“翻译”的,我们就能学会怎么用AI的语言去描述画面。
第一步,你需要找一个反推提示词工具。现在有很多这种工具,有些是独立的网站,也有些直接集成在AI绘画工具里。比如Midjourney的 /describe 命令,或者一些针对Stable Diffusion的在线工具,你上传图片,它就会生成几条描述性的提示词。随便找一个用起来顺手的就行,它们的核心功能都差不多。
第二-步,找一张你很喜欢的图片。这张图可以是AI生成的,也可以是摄影作品、电影截图或者一幅画。关键是这张图在某些方面打动了你,比如它的光影、构图、色彩或者整体氛围。把这张图上传到你选好的工具里。
现在,重点来了:第三步,分析工具给出的提示词。别直接复制粘贴就完事了,那就没学到东西。工具通常会生成好几条风格不同但内容相似的提示词,你需要像拆解机器一样把它们拆开看。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你上传了一张科幻电影的截图,画面是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站在一个外星球的红色沙漠上,远处有两颗月亮。
工具可能会生成类似这样的几条提示词:
1. A lone astronaut standing on the crimson desert of a desolate alien planet, twin moons in the sky, cinematic lighting, wide-angle shot, science fiction, epic scale, style of Blade Runner 2049.
2. Astronaut on a red planet, vast landscape, two moons overhead, atmospheric, detailed spacesuit, photorealistic, 8K, shot on anamorphic lens.
3. Sci-fi concept art of a figure in a spacesuit on Mars, dramatic lighting, barren terrain, hyper-detailed, trending on ArtStation, by Denis Villeneuve.
看到没?这几条提示词虽然字不一样,但都在描述同一个场景。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的核心元素给提炼出来,看看能学到什么高级技巧。
技巧一:从“主体”到“环境”,建立画面层次。
你看,每个提示词开头都是先说最主要的东西:a lone astronaut(一个孤独的宇航员)或者 a figure in a spacesuit(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先把画面的主角定下来。接着,马上描述主角在什么地方:on the crimson desert of a desolate alien planet(在一个荒凉外星球的深红色沙漠上)或者 on a red planet(在一个红色星球上)。这就给主体提供了背景和环境。最后,再补充远景的细节:twin moons in the sky(天上有两颗月亮)。
这个顺序很重要:主体 → 环境 → 背景细节。这样做能让AI清晰地理解画面的层次关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补充什么。你自己写提示词的时候,也可以遵循这个逻辑,而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
技巧二:用“风格”和“艺术家”给画面定调。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新手最容易忽略的。单纯描述“一个宇航员在红色沙漠上”,AI可能会画出一张很平庸的卡通画。但是,加上 style of Blade Runner 2049(《银翼杀手2049》的风格)或者 by Denis Villeneuve(由丹尼斯·维伦纽瓦创作,他是这部电影的导演),AI立刻就明白了你想要的那种宏大、荒凉、充满电影感的氛围。它会去模仿这位导演的色彩、构图和光影特点。
Trending on ArtStation(ArtStation上的热门作品)也是一个很有用的“风格”词。它告诉AI,我想要的不是随便一张画,而是那种在专业艺术家社区里会受欢迎的高质量数字艺术作品。这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精细度和整体感觉。所以,下次你想让画面更有“范儿”,不妨直接点名你喜欢的电影、艺术家、游戏或者艺术流派(比如 impressionism 印象派、cyberpunk 赛博朋克)。
技巧三:用“镜头”和“构图”来指挥AI当摄影师。
你看提示词里出现的 wide-angle shot(广角镜头)和 shot on anamorphic lens(用变形镜头拍摄)。这些词不是在描述画面里有什么,而是在告诉AI“怎么拍”。wide-angle shot 会让画面显得更开阔、更有冲击力,非常适合表现宏大的场景。而 anamorphic lens 则会带来一种特殊的电影感,比如画面边缘的轻微畸变和独特的眩光效果。
还有一些词,比如 close-up(特写)、medium shot(中景)、long shot(远景)、bird's-eye view(鸟瞰视角),都是在指挥AI的“机位”。你想让观众离主体近一点还是远一点?是从上往下看还是平视?这些词能帮你精确控制画面的构图和叙事感。
技巧四:用“光”来塑造氛围。
光是画面的灵魂。Cinematic lighting(电影感光照)和 dramatic lighting(戏剧性光照)是非常好用的词。它们不会具体规定光从哪里来,但会告诉AI,这个光要打得有故事感,有明暗对比,而不是一个大平光。
你还可以学到更具体的光线描述,比如 golden hour(黄金时刻,日出日落时的暖色光)、rim light(轮廓光,从背后打过来勾勒物体边缘的光)、soft light(柔光)。通过分析反推出来的提示词,你能积累一个自己的“光效词库”,以后想营造什么氛围,直接调用对应的词就行。
技巧五:用具体的“参数”提升画质。
8K、photorealistic(照片级真实)、hyper-detailed(超高细节),这些词就像在给AI下达一个硬指标:我要求这张图非常清晰、非常真实、细节拉满。虽然AI不一定真的能生成8K分辨率的图片,但它会理解你的意图,并尽力提高渲染的精细度。这比你只说“高清”要有效得多。
现在,你已经把一张图片拆解成了:主体、环境、风格、镜头、光线和画质这几个模块。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学到的技巧用到你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你下次想画一张“一个侦探在雨夜的东京街头”的图。你可以这样组合:
* 主体+环境:A detective in a trench coat standing on a neon-lit street in Tokyo at night, rain pouring down.(一个穿风衣的侦探站在雨夜的东京霓虹街道上。)
* 风格:Cyberpunk, style of Blade Runner.(赛博朋克,《银翼杀手》风格。)
* 镜头:Medium shot, shallow depth of field.(中景,浅景深。浅景深可以突出主体,模糊背景。)
* 光线:Reflections on wet pavement, dramatic lighting from neon signs.(湿滑路面上的倒影,来自霓虹灯的戏剧性光照。)
* 画质:Hyper-detailed, cinematic.(超高细节,电影感。)
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成了一段非常专业且有效的提示词。你看,这个过程并不复杂。通过反推工具,你不是在简单地抄作业,而是在学习高手的思维方式。你看到一张好图,不再只是感叹“哇,真好看”,而是能分析出它好在哪里,是用什么“语言”来实现的。多做几次这样的拆解练习,你对AI的理解会越来越深,描述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