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图片提示词,就像是给AI画家的一个清晰、具体的指令。你给的指令越到位,它画出来的东西就越接近你心里想的。 这事儿没什么玄乎的,就是把你的想法拆解成几个关键部分,然后用简单的词说明白。
核心要素一:主体 (Subject)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简单说就是“你要画什么?”。 主体要尽可能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举个例子,如果你只说“一只猫”,AI可能会给你一只坐着的猫、一只躺着的猫,黑猫、白猫,什么都有可能。但如果你说“一只正在追逐蝴蝶的橘色虎斑猫”,这就具体多了。AI立刻就知道了主体的种类(猫)、颜色和花纹(橘色虎斑)、以及正在做什么(追逐蝴蝶)。
怎么把主体写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 数量和特征: 明确画面里主体的数量。比如用“三只猫”就比“一群猫”要精确。 描述一下主体的外貌特征,比如“一个留着银色长发、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男人”。
- 动作和情绪: 主体在做什么?是“站着”还是“跑着”?是什么情绪?是“开心地笑”还是“悲伤地哭泣”?加上这些描述,画面马上就活了。比如,“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在雨中快乐地旋转”。
- 互动关系: 如果画面里有多个主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个宇航员在和一只外星生物握手”,还是“两个孩子在分享一个冰淇淋”?说清楚关系,故事感就出来了。
核心要素二:风格与媒介 (Style and Medium)
想让你的图片看起来像什么?是照片、油画,还是动漫截图?这就是风格和媒介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步决定了图片的整体质感和艺术方向。
常见的媒介类型:
- 照片 (Photograph): 如果你想要真实感,这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加上更具体的描述,比如“人像摄影 (portrait photography)”、“风光摄影 (landscape photography)”、“微距摄影 (macro photography)”。
- 绘画 (Painting): 这个范围很广,可以是“油画 (oil painting)”、“水彩画 (watercolor painting)”、“素描 (sketch)”或“丙烯画 (acrylic painting)”。
- 插画 (Illustration): 比如“儿童书插画 (children’s book illustration)”、“矢量插画 (vector illustration)”、“漫画 (comic book art)”。
- 数字艺术 (Digital Art): 像“3D渲染 (3D render)”、“概念艺术 (concept art)”、“像素艺术 (pixel art)”。
艺术风格就更多样了:
- 按艺术流派: 比如“印象派 (Im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赛博朋克 (Cyberpunk)”、“蒸汽朋克 (Steampunk)”。 比如你想画一片森林,可以指定“用梵高的风格画一片星空下的森林”。
- 按艺术家: 直接点名你喜欢的艺术家,比如“宫崎骏风格 (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梵高风格 (in the style of Vincent Van Gogh)”。 AI会模仿这位艺术家的笔触、色彩和构图特点。
- 按感觉描述: 有时候你可能说不出具体的流派,但你可以描述感觉,比如“奇幻风格 (fantasy)”、“复古风格 (retro)”、“简约风格 (minimalist)”。
核心要素三:构图与环境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
主体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背景是什么样的?这部分就是构图和环境。它决定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背景。
构图 (Composition):
这其实就是告诉AI“镜头”应该怎么放。
- 景别: 是“特写 (close-up shot)”来突出面部表情,还是“全身像 (full-body shot)”来展示全身的动态?或者是“广角镜头 (wide-angle shot)”来表现宏大的场景?
- 视角: 你的“眼睛”在什么位置?是“俯视 (top-down view)”、“仰视 (low-angle shot)”,还是“平视 (eye-level shot)”? 不同的视角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观感。比如,用仰视可以表现出建筑的宏伟或者人物的压迫感。
环境 (Environment/Background):
主体在哪里?背景是什么?把背景描述清楚,能极大地丰富画面信息。
- 地点: 是在“繁华的东京街头 (bustling Tokyo street)”、“安静的图书馆 (quiet library)”,还是“外星球的红色沙漠 (red desert on an alien planet)”?
- 时间和天气: 是“日落时分 (at sunset)”、“暴风雨的夜晚 (stormy night)”,还是“阳光明媚的早晨 (sunny morning)”? 时间和天气直接影响画面的光线和氛围。
核心要素四:光线与色彩 (Lighting and Color)
光线和色彩是画面的灵魂,它们直接决定了图片的情绪和氛围。
光线 (Lighting):
光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的光?
- 光线类型: 是“柔和的光 (soft light)”、“刺眼的硬光 (harsh light)”,还是“舞台光 (stage lighting)”、“霓虹灯 (neon lights)”?
- 光线效果: 比如“体积光 (volumetric lighting)”可以营造出穿过窗户或树林的光束感,“逆光 (backlighting)”可以产生漂亮的轮廓光。
- 时间段的光: “黄金时段 (golden hour)”的光线温暖柔和,适合拍人像;“蓝色时刻 (blue hour)”的光线则冷峻而宁静。
色彩 (Color):
你希望画面是什么色调?
- 主色调: 可以直接指定,比如“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 (blue and gold color palette)”。
- 色彩感觉: 也可以描述色彩给人的感觉,比如“鲜艳的色彩 (vibrant colors)”、“柔和的色调 (muted tones)”、“单色 (monochromatic)”或者直接就是“黑白 (black and white)”。
核心要素五:细节与画质 (Details and Quality)
最后一步,就是加上一些能提升画面整体质感的词。这些词就像调味料,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更“高级”。
- 画质词: 比如“高细节 (highly detailed)”、“逼真 (photorealistic)”、“8K”、“超高清 (UHD)”。这些词会告诉AI在细节上多下功夫。
- 渲染引擎: 比如“Octane渲染 (Octane render)”、“虚幻引擎 (Unreal Engine)”,这些通常能带来电影或游戏级别的画面质感。
- 社区偏好词: 很多图片社区,比如ArtStation,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高质量的审美。所以在提示词里加上“在ArtStation上很火 (trending on ArtStation)”有时也能奇迹般地提升画面质量。
反向提示词 (Negative Prompts)
除了告诉AI“要什么”,明确“不要什么”也同样重要。 这就是反向提示词的作用。比如,生成人像时,你可能不希望出现“多余的手指 (extra fingers)”、“模糊的脸 (blurry face)”、“画质差 (low quality)”、“水印 (watermark)”等问题,把这些词放进反向提示词框里,就能有效避免这些常见错误。
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一个完整且高质量的提示词就诞生了。一开始可以从简单的“主体+风格”开始,然后逐步增加环境、光线等其他元素,不断调整和尝试,很快你就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