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trae提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哪个AI工具中使用?

你可能听说了一个叫“trae提示词”的东西,想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用在哪个AI工具里。我先直接说个结论:目前在主流的AI领域,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世界,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叫做“trae”的提示词技术或者框架。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你如果去搜索,基本找不到关于“trae提示词”的官方定义或者来自任何一家AI公司的说明。它更像是一个在小圈子里流传的词,或者是一个误解。但这不代表你的问题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一个新词的出现,背后可能指代的是某个已经存在但被换了个叫法的技术,或者干脆就是个拼写错误。

我们来分析一下,“trae”这个词最有可能是什么的误传。

一个最大的可能性,是“Tree”,也就是树。在AI提示词工程里,有一个比较进阶的技巧叫做“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 ToT)。这个概念是普林斯顿大学和Google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AI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像人一样进行探索和多路径思考,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传统的AI提示词模式,比如我们最常用的“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是让AI一步一步地把思考过程写出来。比如你让它算一个应用题,它会先把条件列出来,然后写出计算步骤,最后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是线性的,就像一条链子,从A到B再到C。如果其中一步想错了,那整条链子可能就都错了,AI自己很难回头修正。

“思维树”就不一样了。它允许AI在每一步都探索多种可能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决策树。当AI走到一个节点时,它会同时想出好几个下一步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看看哪个更有可能导向正确答案。它会保留几个看起来最靠谱的方案,然后顺着这几个方案再往下走一步,再评估,再分支。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你让AI写一个20个单词的故事,要求每个单词都必须以字母B开头。

如果用普通的思维链提示,AI可能会这样开始:“Big bears buy blue boats…” 然后它可能会发现,要一直用B开头的词来编一个有逻辑的故事太难了,写到一半就卡住了,最后给出一个不怎么样的结果。

但如果用了思维树的方法,AI在第一步可能会同时想出三个开头:
1. “Big bears…”
2. “Brave boys…”
3. “Bright bulbs…”

然后它会对这三个开头进行评估。它可能会觉得“Bright bulbs…”这个开头太抽象,不好展开,就先放一放。而“Big bears…”和“Brave boys…”都还不错,于是它就顺着这两条线往下走:

  • 从“Big bears…”,它可能会想到“Big bears buy blue boats…”或者“Big bears become bothersome…”。
  • 从“Brave boys…”,它可能会想到“Brave boys bring back bread…”或者“Brave boys battle beasts…”。

这样一来,AI就有了四个并行的故事线。它会继续对这四条线进行评估和扩展,剪掉那些看起来走不通的“树枝”,加强那些有潜力的“树枝”。最后,它会从所有探索过的路径里,选出那个最完整、最符合逻辑的故事交给你。

这个过程就像在走一个迷宫,AI不是只走一条路,而是派出好几个分身去同时探索不同的路,哪个分身走通了,就以那条路为准。这让AI在处理需要规划、探索或者创造性的任务时,表现得比以前聪明得多。

那么,“思维树”这个技术在哪个AI工具里用呢?

其实,它不是某个AI工具里一个按钮就能开启的功能。它更像是一种高级的“用法”或者说“方法论”。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足够强大的大语言模型上实践它,比如GPT-4、Claude 3或者Gemini。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你怎么设计和AI的互动流程。

要实现一个简易版的思维树,你需要自己扮演那个“评估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多轮对话来引导AI。

具体步骤可以是这样:
1. 提出初始问题:告诉AI你的最终目标,比如“帮我策划一个为期三天的北京旅游路线,要求包含历史景点和美食体验,并且路线要合理,不能太赶。”
2. 要求AI生成多个初步方案:明确要求它,“请先不要给我最终方案,先提出三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初步想法。比如一个是‘文化深度游’,一个是‘美食打卡游’,一个是‘休闲放松游’。”
3. 对方案进行评估和筛选:等AI给出三个初步想法后,你来评估。你可以说:“我觉得‘文化深度游’和‘美食打卡游’都不错,但‘休闲放松游’不太符合我的要求。现在,请结合前两个想法的优点,为每一个想法分别设计出第一天的具体行程安排。”
4. 逐步深化和迭代:AI会给出两条并行的第一天路线。你再针对这两条路线进行评估,比如“A路线的上午安排太满了,B路线的晚餐地点不太好。请修改A路线,把故宫的游览时间延长,然后把B路线的晚餐换成一个吃烤鸭的老字号。修改后,再给出第二天的计划。”

通过这样一步步地生成选项、评估、筛选和迭代,你其实就是在手动引导AI走一个“思维树”的流程。虽然这比直接让AI给一个最终答案要麻烦,但最后得到的结果质量通常会高得多,也更符合你的个性化需求。

当然,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思维树”可以通过代码自动化实现,让程序自动完成生成、评估和选择的过程,但这需要一定的编程能力。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掌握上面这种手动引导的方法,就已经能很大程度上提升AI的输出质量了。

除了“Tree”这个可能性,“trae”也可能是某个特定领域非常小众的术语缩写,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打字错误,比如它想说的是“true prompt”(真实的提示词)或者“train prompt”(训练提示词),但这些都不是行业通用术语。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提“trae提示词”,你大概可以明白,对方很可能想说的是“思维树”这种高级玩法,或者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这个词的来源。

与其纠结于一个不存在或者说约定俗成的名词,不如把精力放在理解它背后可能代表的真正有用的技术上。在AI提示词这个领域,核心永远是那几条:

  • 清晰和具体:你到底想要什么,要说得清清楚楚。不要说“写个故事”,要说“写一个500字左右的科幻故事,主角是一个对花生过敏的机器人,故事发生在外星的一个沙漠上”。
  • 提供角色和背景:给AI一个身份。比如,“你现在是一位资深的投资分析师,请帮我分析一下A公司的财报”。这比直接问“A公司财报怎么样”得到的结果要专业得多。
  • 给出示例:如果你想要某种特定风格的回答,就先给它一个例子。这叫“少样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比如,“我想要你这样回答问题:[问题:太阳为什么是热的?回答:太阳的核心在进行核聚变反应,这个过程会释放巨大的能量。]。现在,请用同样的风格回答: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分解任务:把一个复杂的大任务,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任务,让AI一步一步完成。我们上面讲的手动引导“思维树”,本质上也是在分解任务。

总而言之,“trae提示词”这个词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去了解像“思维树”这样能实实在在提升AI能力的技巧。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和高级方法,不管未来出现什么新的名词,你都能很快抓住核心,让AI更好地为你工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trae提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哪个AI工具中使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