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AI写的文章不那么“AI”,关键不在于生成之后怎么去改,而在于一开始你怎么“指挥”它。AI就像一个能力超强但没啥主见的实习生,你指令给得越细,它交出来的活儿就越贴近你的要求。检测工具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AI写的,主要看两个指标:文本的“困惑度”(Perplexity)和“突发性”(Burstiness)。简单说,困惑度就是文本的不可预测性,越是意想不到、不那么套路化的表达,困惑度就越高,越像人话。突发性则是指句子结构和长度的变化,真人写作时长短句结合,节奏有起伏,而AI倾向于输出长度和结构都差不多的句子,显得很平。 指令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这两个指标。
第一步,别让AI自己决定风格,你得先给它“人设”。
AI默认的风格是中立、客观、有点像百科全书的正式语调。 这是最容易被识别出来的特征。所以,第一条指令就要打破这个默认设置。
具体做法是给AI一个明确的角色。你不能只说“用友好的语气写”,这太模糊了。要具体到像是在给演员说戏。
- 指定一个职业或身份:比如,“你现在是一个有10年经验的汽车修理工,用大白话给我解释一下发动机积碳是怎么回事。”或者“你是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正在给团队做一次竞品分析的分享,语气要专业但也要能调动气氛。”
- 模仿特定平台的风格:不同社交媒体的语言风格差异很大。你可以直接指定:“用小红书的种草风格写一段关于这款新耳机的描述,多用表情符号和一些网络热词。”
- 提供你自己的写作范本:这是最有效的方法。把你之前写的几段文字发给AI,然后说:“这是我的写作风格,学习它,然后用这种风格帮我写一个关于[主题]的草稿。” AI会分析你的用词习惯、句子结构和标点用法,从而生成更接近你本人手笔的内容。
第二步,主动制造“不完美”,打破AI的工整。
AI天生追求逻辑清晰和结构工整,比如频繁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总而言之”这类词汇,段落和句子的长度也趋于一致。 这就像一个总是走直线的人,虽然高效,但一看就不是正常人走路的样子。我们需要在指令里要求它“乱”一点。
- 明确要求长短句结合:可以在指令里直接写明,“请确保文章里既有不超过10个字的短句,也要有超过30个字的长句,并且这两者要穿插出现,不要连续使用同样长度的句子。” 这样可以直接提高文本的“突发性”。
- 禁用标志性副词和连接词:AI很喜欢用一些“套话”,比如“值得注意的是”、“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等等。 你可以在指令里设置一个禁用词列表,明确告诉它:“全文禁止使用‘首先’、‘其次’、‘然而’、‘综上所述’这些词。” 还可以要求它多用更口语化的连接词,比如“而且”、“但是”、“所以”。
- 引入个人化元素:要求AI加入一些主观感受、个人经历或者反问。比如,“请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加入一个你自己的(虚构的)小故事作为例子。” 或者,“在段落结尾处,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这种包含情感和个人视角的内容,是纯粹逻辑生成的AI文本所缺乏的。
第三步,控制词汇和标点,让表达更“接地气”。
AI的词汇库非常庞大,所以它倾向于使用一些书面化、显得高级但其实在日常对话中很少见的词语。 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偏向保守和正式。
- 要求使用日常词汇:指令可以是,“用中学生都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抽象词汇,多用具体的、常见的词。” 比如,不要让它写“我们必须利用动态的、创新的方法”,而是直接说“我们必须尝试新方法”。
- 具体规定标点符号的用法:AI,特别是早期的模型,很喜欢用长破折号(—)来连接句子或进行补充说明,这几乎成了一个识别特征。 你可以在指令里明确:“不要使用长破折号,尽量用逗号和句号。全文中分号的使用次数不能超过1次。” 简单的标点符号会让文章读起来更像真人写的。
- 主动引入一些口语化的“瑕疵”:可以尝试让AI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模拟真人说话时会出现的停顿或思考。比如,“在写作时,可以偶尔使用‘嗯…’或者‘这么说吧’这样的短语来开启一个话题。”这需要反复试验,但确实能有效增加文章的“人味儿”。
第四步,变一次性生成为“分步沟通”。
很多人习惯把一个大任务一次性丢给AI,让它直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往往“AI味”最浓。 一个更好的方法是把写作过程拆解开,通过多次指令和AI互动。
- 先让AI出大纲:给它主题和核心观点,让它先列出一个文章结构。
- 分段展开:拿到大纲后,一次只让它写一个部分的内容。比如,“好,现在根据大纲的第一点,帮我写一个开头段,大概200字。”
- 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写完一段,你看完后可以马上给反馈。“这一段写得有点太正式了,能不能改得更像朋友聊天?”或者“这个例子不太好,换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
这种迭代式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你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去引导AI填充内容,最终产出的文章会带有更多你个人的印记。
最后,即使指令写得再好,自己最后的审阅和修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AI毕竟只是工具,它无法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把它生成的内容当成一个非常高效的初稿,然后自己去调整那些读起来别扭的地方,加入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读一遍,如果感觉某个句子你自己平时根本不会那么说,那就改掉它。这样处理过的文章,才能真正做到既高效又自然。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