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个能让AI乖乖听话,画出你脑子里那个画面的提示词,其实没那么玄乎。这事儿更像是在做一个精准的“订单”,你把需求说清楚,AI这个“画师”才能准确开工。一个高质量的提示词,说白了,就是把话说得又具体又明白。
咱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提示词拆成几个部分来看,这样就清晰多了。基本上,一个好的提示词会包含这几个核心要素:主体、媒介、风格、环境、光照、颜色和构图。
1. 主体 (Subject):画面的主角是谁?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你得先告诉AI你要画什么。 主体可以是人物、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物体或者一个场景。 描述主体的时候,越具体越好。
- 不够具体:“一个女孩”。AI听到这个指令,脑子里会冒出无数种女孩的形象,最后可能随便给你一个。
- 足够具体:“一个20岁的东亚女孩,长卷发,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白色衬衫和蓝色牛仔裤,正在看书”。
你看,这样一描述,女孩的形象立刻就清晰了。AI拿到这个指令,就知道该画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不是随机抓取一个。除了外貌,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比如“一个正在大笑的男人”、“一只蜷缩着睡觉的猫”,这些都能让主体更生动。
2. 媒介 (Medium) 和风格 (Style):你想要什么样的“画风”?
这两项决定了图片的整体质感和艺术感觉。你是想要一张跟真的一样的照片,还是一幅油画?是动漫风格,还是科幻概念图?这些都需要明确告诉AI。
- 媒介:指的是创作的形式。比如,你可以指定是“油画 (oil painting)”、“水彩画 (watercolor)”、“3D渲染 (3D render)”或是“照片 (photograph)”。 不同的媒介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
- 风格:指的是艺术流派或者特定艺术家的风格。 比如说,“印象派风格 (impressionist style)”、“赛博朋克风格 (cyberpunk style)”、“吉卜力工作室风格 (in the style of Studio Ghibli)”。 甚至可以直接点名艺术家,比如“梵高风格 (in the style of Van Gogh)”。 这样做的好处是,AI能立刻调用它“学习”过的大量相关作品,模仿出那种特定的感觉。
举个例子,同样是画一只猫,“一只猫的照片”和“一只有着巨大眼睛的动漫风格猫的数字插画”,出来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3. 环境 (Environment) 和背景 (Background):主角在哪里?
除非你想要一张纯白背景的图,否则最好描述一下主体所处的环境。 环境的描述可以为画面增加故事感和氛围。
- 简单描述:“在森林里”、“在城市街道上”。
- 详细描述:“在一个雨天的东京街头,地面反射着霓虹灯的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身处开满野花的草地上”。
细节越丰富,画面就越有深度。背景可以是具体的地点,也可以是模糊的氛围,比如“模糊的散景背景 (bokeh background)”或者“简约的纯色背景”。
4. 光照 (Lighting):光线从哪里来?
光照是决定画面氛围和立体感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光线能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情绪。你不需要成为摄影大师,但了解一些基本的光照词汇很有帮助。
- 常用光照词汇:“电影光效 (cinematic lighting)”、“柔和的光 (soft light)”、“逆光 (backlight)”、“黄昏时分的光 (golden hour lighting)”、“霓虹灯光 (neon lighting)”。
想象一下,“一个男人坐在房间里”和“一个男人坐在房间里,只有一束昏暗的台灯照亮他的脸”,后者的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5. 颜色 (Color):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
颜色直接影响图片的情绪。你可以指定一个整体的色调,或者强调某些物体的特定颜色。
- 指定色调:“单色 (monochromatic)”、“鲜艳的色彩 (vibrant colors)”、“柔和的色调 (pastel colors)”。
- 强调颜色:“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一座有着蓝色屋顶的房子”。
明确颜色可以让画面更符合你的预期,避免AI随机搭配出奇怪的颜色组合。
6. 构图 (Composition):画面怎么安排?
构图决定了观众如何看待画面中的主体。这部分稍微专业一点,但掌握几个简单的词就能有很大提升。
- 视角:“特写 (close-up shot)”、“全身像 (full-body shot)”、“广角镜头 (wide-angle shot)”、“鸟瞰视角 (aerial view)”。
- 景深:“浅景深 (shallow depth of field)”,这能让背景模糊,突出主体。
比如,你想拍一个人的肖像,用“特写”就能让AI把焦点放在脸上。如果你想展示宏大的风景,用“广角镜头”就更合适。
把它们组合起来:一个实践公式
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提示词。一个常用的顺序是:[主体] + [细节描述] + [媒介/风格] + [环境/背景] + [光照] + [颜色] + [构图/参数]。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例子,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一个高质量的提示词:
- 最初想法:画个机器人。
- 加点细节:一个站着的机器人,身上有点锈迹。
- 确定风格:我想要科幻电影的感觉,照片一样真实。
- 设定环境:让它站在一个废弃工厂里。
- 增加光照和氛围:光线从破损的窗户射进来,有点灰尘在空气中飘。
- 最后组合:
一张超现实主义照片,一个布满锈迹的旧机器人,孤独地站立在废弃的工厂中央,一束光从破碎的窗户射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尘埃,电影光效,8K,细节丰富。
你看,通过一步步添加要素,指令变得非常清晰。AI拿到这样的提示词,就很难再画出你不想要的东西了。
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是使用“负面提示词 (Negative Prompt)”。 也就是告诉AI你不想要什么。比如,如果你发现生成的图片里总是有多余的手指或者模糊的背景,你可以在负面提示词里加上“多余的手指 (extra fingers)”、“模糊 (blurry)”。 这就像是给AI画了一个“禁区”,让它避开这些常见的错误。
总的来说,写好一个AI画图提示词,核心就是沟通。你需要把脑海中的画面,用尽量精确、没有歧义的语言翻译给AI听。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但多尝试几次,找到感觉之后,你就能像一个导演一样,指挥AI为你创作出想要的视觉效果。这是一个不断试验和优化的过程,也是玩AI绘画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