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一个优秀的绘画提示词应该如何描述光影、材质和构图?

光影决定了一张图的氛围和情绪。不是简单说一句“要有光”,AI就能懂你。你需要说得更具体。

首先,指明光源类型和方向。这是最直接的办法。你可以把摄影棚里的布光方法直接拿来用。

  • 主光源 (Key Light): 这是最主要的光源,决定了画面的基本明暗。
  • 补光 (Fill Light): 用来减弱主光源制造的阴影,让暗部细节更清晰。
  • 轮廓光 (Rim Light): 也叫发丝光(Hair Light),从主体背后打过来,在边缘形成一道亮边,能把主体和背景分离开。 这个词非常好用,特别是想让人物或物体更有立体感的时候。
  • 背景光 (Backlight): 光源在主体正后方,会创造出强烈的剪影效果。 如果你想拍出那种日落时分,人变成一个黑影但天空很美的照片,用这个词就对了。

除了这些专业术语,你还可以用更生活化的词来描述光。比如“清晨的阳光 (morning light)”、“黄昏时分 (golden hour)”、“蓝色时刻 (blue hour)”,这些词AI都能理解,并且会附带上特定的色温和氛围。 “黄金时段”会带来温暖、柔和的光线,而“蓝色时刻”则会是冷色调、静谧的感觉。

其次,描述光的质感和形态。光的质感分为硬光和软光。

  • 硬光 (Hard Light): 比如正午的太阳或者闪光灯直射,会产生清晰、边缘锐利的阴影,对比度很高。 想要画面有戏剧性、紧张感,可以用这个。
  • 软光 (Soft Light): 比如阴天或者透过窗帘的光,阴影边缘模糊,光线过渡柔和。想让画面看起来平静、温柔,就用软光。

光的形态也很重要。有时候光不是均匀的一片,而是有形状的。

  • 耶稣光 (God rays / Crepuscular rays): 就是那种从云层缝隙里或者森林树叶间透出来的成束的光线,能给画面增加神圣感和纵深感。
  • 体积光 (Volumetric lighting): 和耶稣光类似,指的是在有雾气或者灰尘的环境里,光束的轨迹变得可见,非常有氛围。
  • 镜头光晕 (Lens Flare): 模拟相机镜头对着强光时产生的光斑和光环,能增加真实感。
  • 散景 (Bokeh): 指的是照片里焦外模糊的光斑,通常是圆形的。想让背景有梦幻感,这个词很有用。

最后,通过描述光影效果来烘托情绪。有些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 明暗对比 (Chiaroscuro): 这是一个艺术术语,指强烈的明暗对比,经常用在古典绘画里,非常有戏剧张力。
  • 低调光 (Low Key Lighting): 画面整体偏暗,只有少量高光,适合营造神秘、悬疑的氛围。
  • 高调光 (High Key Lighting): 画面整体明亮,阴影很少,感觉轻松、愉快。
  • 电影光 (Cinematic Lighting): 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词,但AI通常会把它解释为具有故事感、经过精心设计的光线,通常对比度较高,色彩有特定倾向。

举个例子,不要只说“一个女人站在森林里”,而是说“一个女人站在森林里,耶稣光从树叶缝隙中穿过,轮廓光勾勒出她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体积光带来的薄雾,整体是电影光的氛围”。这样描述下来,画面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材质决定了物体的质感,是让AI画作看起来逼真的关键。简单的“木桌”和“一张有划痕、漆面剥落的抛光橡木桌子”,给人的感觉天差地别。描述材质,要从表面特性、光泽度和细节纹理入手。

第一步,明确指出是什么材料。这是基础。比如,金属、木材、布料、石头、塑料、玻璃。但光说这些还不够,要更具体。

  • 金属 (Metal): 是“拉丝不锈钢 (brushed stainless steel)”、“生锈的铁 (rusty iron)”、“闪亮的镀铬 (shiny chrome)”还是“锤打过的黄铜 (hammered brass)?”
  • 木材 (Wood): 是“抛光的红木 (polished mahogany)”、“风化的浮木 (weathered driftwood)”还是“带原始树皮的粗糙木板 (rough wood plank with raw bark)?”
  • 布料 (Fabric): 是“光滑的丝绸 (smooth silk)”、“粗糙的麻布 (coarse burlap)”、“柔软的棉花 (soft cotton)”还是“厚实的羊毛针织 (thick wool knit)?”

第二步,描述表面光泽和反射。物体对光的反应决定了它的视觉质感。

  • 光泽度 (Glossiness): 从“哑光 (matte)”、“缎面光 (satin)”到“半光 (semi-gloss)”再到“高光 (high-gloss)”,程度是不断递增的。一个“哑光黑的陶瓷碗”和一个“高光黑的陶瓷碗”完全是两种东西。
  • 反射 (Reflection): 表面是否有反射?是“镜面反射 (mirror-like reflection)”还是“模糊的反射 (blurry reflection)?”
  • 透明度 (Transparency): 如果是玻璃或塑料,它是“完全透明的 (crystal clear)”、“半透明的 (translucent)”、“磨砂的 (frosted)”还是“有颜色的 (tinted)?”
  • 特殊效果: 有些材质有特殊的光学效果,比如“虹彩的 (iridescent)”、“全息的 (holographic)”、“珠光的 (pearlescent)”。

第三步,添加细节和瑕疵。完美的东西往往不真实,细节和瑕疵才能增加真实感。

  • 纹理 (Texture): 表面是“光滑的 (smooth)”、“粗糙的 (rough)”、“有颗粒感的 (grainy)”、“多孔的 (porous)”还是“有凹坑的 (pitted)?”
  • 瑕疵 (Imperfections): 加上“划痕 (scratches)”、“裂缝 (cracks)”、“污渍 (stains)”、“磨损的边缘 (worn edges)”、“水滴 (water droplets)”。这些词能让物体看起来更有故事。

举个例子,要画一个科幻头盔。与其说“一个科幻头盔”,不如说“一个由碳纤维拉丝钛合金制成的科幻头盔,表面有轻微的战斗划痕磨损的边缘。面罩是半透明的深色玻璃,上面有虹彩涂层,在光线下会变色”。这样的描述,AI才能生成一个看起来有分量、有故事的物体。

构图就是安排画面里的元素,引导观众视线。 AI默认倾向于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间,但这样往往很呆板。 通过构图提示词,你可以像导演一样控制镜头。

首先,用摄影术语定义镜头和视角。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AI对这些词的理解很到位。

  • 景别 (Shot Type):
    • 特写 (Close-up): 聚焦于某个细节,比如一张脸。
    • 极端特写 (Extreme Close-up): 比脸更近,比如只拍眼睛。
    • 半身像 (Bust Shot): 从胸部到头顶。
    • 全身像 (Full Body Shot): 完整地展示整个主体。
    • 广角镜头 (Wide Angle Shot): 包含主体和大量背景环境,展现宏大场面。
  • 机位角度 (Camera Angle):
    • 正面视角 (Front View): 从正前方拍摄。
    • 仰视 (Low Angle Shot): 从下往上拍,能让主体显得高大、有压迫感。
    • 俯视 (High Angle Shot / Top-down View): 从上往下拍,会让主体显得渺小或脆弱。
    • 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 从正上方垂直向下拍摄。
    • 荷兰角/斜角 (Dutch Angle): 倾斜相机,制造不稳定和紧张感。

其次,运用经典的构图法则。这些是人类艺术家用了几百年的规则,AI也能理解。

  • 三分法 (Rule of Thirds): 把画面分成九宫格,把主体放在交叉点或线上,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构图方法。
  • 对称构图 (Symmetrical Composition): 画面左右或上下对称,有稳定、庄严的感觉。
  • 引导线 (Leading Lines): 利用画面中的线条(比如路、栏杆、河流)引导观众的视线到主体上。
  • 画框构图 (Framing Composition): 用画面里的元素(比如门、窗、树枝)形成一个框,把主体框起来,增加纵深感。
  • 负空间构图 (Negative Space Composition): 在主体周围留出大量空白,突出主体,营造简约或孤独的氛围。

最后,明确主体和背景的关系。直接告诉AI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陪衬。

  • 主体位置: 你可以尝试用“在左边 (on the left)”、“在右下角 (in the bottom right corner)”这样的方位词,但AI有时会理解不准。 更可靠的方法是先描述主体,然后描述背景。 比如,“一个女人,背景是燃烧的森林”,比“燃烧的森林里有一个女人”更容易让AI把焦点放在人身上。
  • 背景处理: 你可以要求“模糊的背景 (blurry background)”或“散景背景 (bokeh background)”,来突出主体。 也可以要求“孤立在白色背景上 (isolated on a white background)”,这在生成产品图时很有用。

举个例子,想画一个侦探在雨夜的街道上。简单的描述是“一个侦探在雨中”。但用上构图技巧,可以这样写:“广角镜头,一个侦探的全身像,他站在湿漉漉的街道右侧,符合三分法构图仰视角度拍摄,让他看起来很孤独。街道上的霓虹灯在潮湿的路面上形成引导线,指向远方。背景的城市建筑在雨中变得模糊。” 这样一来,整个画面的故事性和视觉冲击力都强了很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一个优秀的绘画提示词应该如何描述光影、材质和构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