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写提示词时应该避免哪些常见错误?

很多人都觉得,AI工具用起来很简单,打字就行。但事实是,拿到高质量回复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问”。这个“问”的过程,就是写提示词。很多人在这里栽了跟头,导致AI给出的东西要么乱七八糟,要么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下面聊聊我踩过的一些坑,以及应该怎么避开它们。

第一个大错,就是话说得太模糊。
很多人会直接扔给AI一个词或一句话,比如“写个关于市场营销的文章”。 这就像你对一个厨师说“给我做点吃的”,他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想吃什么。 AI并不会读心术,它只能根据你给的信息来预测下一步最可能出现的文字。 你给的信息越模糊,它就越可能给你一些非常通用、毫无深度的内容。

举个例子,我刚开始用AI写文案的时候,也犯过这个错。我让它“写个产品推荐文案,风格随意点”。结果呢?它给我的东西风格混杂,根本不知道我想推荐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目标客户是谁。

正确的做法是把指令说清楚。 不要说“写篇关于营销的文章”,而是要说:“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博客文章,主题是内容营销对B2B软件公司的长期投资回报率,目标读者是对这个领域不太了解的营销新人,语气要稍微轻松一些,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 你看,这样一来,AI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文章长度、主题、读者、语气、风格,所有关键信息都齐了。它拿到这样的指令,才可能给你一篇真正有用的文章。

第二个常见错误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在一个提示词里塞进太多任务。
比如,有人会说:“帮我把这份会议录音整理成纪要,然后提炼出关键行动点,最后再写一封通知邮件发给所有参会人。” 这对AI来说太复杂了。 模型一次只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你同时让它做三件,结果很可能是每件都做不好,输出的结构会很混乱,甚至可能只完成一部分任务。

正确的做法是把大任务拆分成小步骤。 这就像一个项目管理流程。
第一步,你先发录音稿,说:“你是一个专业的会议记录员,把下面的会议内容整理成一份清晰的会议纪要。”
等它做完,你再进行第二步:“根据上面这份纪要,提取出所有的行动要点,并列出负责人和截止日期。”
最后一步:“现在,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写一封邮件通知所有参会人,邮件内容要包括会议纪要和行动要点清单。”
你看,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开,一步一步引导AI,每一步都只给一个清晰的指令。这样不仅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输出质量,还能让你在中间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三个坑,是忘了给AI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也就是上下文。
AI不像人,它没有长期记忆。在一次新的对话里,它完全不知道你之前跟它聊过什么。 所以,你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应该知道”你在说什么。很多人会直接说“把它优化一下,突出价值”。这里的“它”是什么?“价值”又是指哪方面的价值?是省钱的价值还是环保的价值?AI完全是懵的。

所以,每次提出要求时,都要确保提供了足够的上下文。 比如,你应该这样说:“下面是一段关于我们公司新推出的环保数据线的产品描述。请你把它优化一下,重点突出它在节能和材料可回收方面的价值。这段描述的目标读者是注重环保的年轻消费者,准备投放在微信公众号上,所以语气要亲切、真实一点。” 这样,AI才知道“它”是什么,要突出什么“价值”,以及给谁看、用在哪。

第四个错误,是不给AI设定一个角色。
直接向AI提问,和你让AI扮演一个专家再来回答,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给它设定角色,它给出的答案通常会很中立、很“百科全书”。但是,一旦你赋予它一个身份,它的回答就会带上那个身份的视角、语气和知识深度。

比如,你问“微服务架构是什么?”和“你是一个有15年经验的资深软件架构师,请用通俗的语言向一个技术新人解释什么是微服务架构,并举一个电商网站的例子”,后者得到的答案会实用得多。我经常用这个方法,比如让AI扮演“一个熟悉小红书平台推广的资深文案策划” 或者“一位擅长与客户沟通的客服专家”。这能让它的输出立刻变得有针对性。

第五个很多人会忽略的错误,是不指定输出格式。
你可能花了很多心思把问题描述清楚了,但如果没说你想要什么样的格式,AI给你的可能是一大段文字,让你还需要花时间去重新排版。 这在处理数据或者需要清晰结构的内容时尤其麻烦。

所以,在提示词的最后,一定要加上你对格式的要求。这很简单,但效果很好。
比如,你可以说:
“用无序列表的形式呈现。”
“把结果整理成一个三列表格,列标题分别是‘功能’、‘优点’和‘适用场景’。”
“请用Markdown格式输出,一级标题用##,要点用-。”
明确格式要求,能帮你省下大量的后期编辑工作。

第六个错误,是你的指令本身就自相矛盾。
有些人会提出一些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相互冲突的要求。比如,“写一份简洁又详细的产品说明书”。 “简洁”和“详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AI会很困惑,不知道应该侧重哪一点。

还有人会说,“写一篇文章,要有点深度,但又不能太复杂,要让所有人都看懂。语气可以轻松一点,但也要专业。” 这种指令里的形容词都太主观了。“有感觉”、“专业一点”,这些词对AI来说都是无效信息,因为它无法量化。

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些模糊的感觉,转化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指令。 不要说“简洁又详细”,而是说“写一份产品说明书,语言要简单明了,但必须覆盖产品的核心功能、主要卖点和适用人群这三点,总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这样就把矛盾的要求变成了清晰的约束条件。

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和AI的互动当成“一锤子买卖”。
很多人发完一个提示词,看到结果不理想,就觉得是AI不行,然后就放弃了。 但真正会用的人,都把写提示词看作是一个持续沟通和反复优化的过程。 你的第一个提示词只是一个开始。 拿到初步结果后,你要做的,是根据这个结果去调整和优化你的提示词,或者在对话中给出进一步的指令。

比如,AI给你的文章里某个例子不太好,你可以直接说:“第三段的例子不够贴切,换一个关于小型创业公司的例子。”或者,“这个回答太正式了,用更口语化的方式再说一遍。”这种持续的反馈和调整,才是在和AI进行有效的“协作”。

总的来说,写提示词不是什么神秘的技术,它更像是一种沟通技巧。只要你避免上面这些错误,说得更具体、把任务拆开、给足背景、设定好角色和格式、避免矛盾,并且把它当成一场对话,那你从AI那里得到的东西,质量会高很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写提示词时应该避免哪些常见错误?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