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 AI 画图很神奇,但自己上手一试,出来的图总是怪怪的,完全不是脑子里想的样子。其实,AI听不懂“人话”,它只认“关键词”。你给的指令越清晰,它就越能画出你想要的东西。这事儿没那么玄乎,掌握几个基本原则,再加点练习,谁都能写出不错的提示词。

首先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公式,几乎所有提示词都遵循这个结构:主体 + 细节 + 风格。
1. 先说清楚你要画什么 (主体)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要画一个人,一只猫,还是一座山?必须先告诉 AI。而且,别说得太笼统。比如,不要只说“一个女孩”,而是“一个年轻女孩”。不要只说“一辆车”,而是“一辆红色的跑车”。
举个例子:
* 不好的写法: a girl (一个女孩)
* 好的写法: a young girl with long curly blonde hair (一个有着金色长卷发的年轻女孩)
你看,后者给出的信息更具体,AI 就有了明确的刻画方向。主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角色,甚至是一个场景。 关键是,要明确。
2. 加上具体细节,让画面丰富起来 (细节)
光有主体,画面会很单调。细节就是给画面增加血肉的东西。它可以是主体正在做什么、环境是什么样的、光线从哪儿来,等等。
咱们把上面的例子再扩展一下:
* 主体: a young girl with long curly blonde hair (一个有着金色长卷发的年轻女孩)
* 加点动作: sitting on a bench, reading a book (坐在长椅上读书)
* 加点环境: in a quiet park filled with autumn leaves (在一个满是秋天落叶的安静公园里)
* 加点光线: soft afternoon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trees (柔和的午后阳光从树林间洒下)
现在把它们组合起来,提示词就变成了:
a young girl with long curly blonde hair, sitting on a bench, reading a book, in a quiet park filled with autumn leaves, soft afternoon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trees.
这个描述就很清晰了。AI 知道要画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她在干什么,环境是什么样子,光线感觉如何。细节越多,AI 发挥(或者说犯错)的空间就越小,出的图就越接近你的想法。
这里有几个可以添加的细节维度:
* 动作 (Action): running, jumping, thinking, looking up
* 情绪 (Mood/Emotion): happy, sad, mysterious, peaceful
* 环境/背景 (Environment/Setting): on the moon, in a cyberpunk city, underwater
* 光线 (Lighting): cinematic lighting, soft light, neon lights, sunset
* 颜色 (Color): vibrant colors, warm tones, monochromatic
* 构图/视角 (Composition/Angle): close-up shot, wide-angle view, portrait, from above
记住,用逗号把这些关键词隔开。这样 AI 能更好地理解每个元素。
3. 定义画面风格,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风格)
同样的“女孩在公园读书”,画出来的感觉可以完全不同。是像照片一样真实,还是像梵高的油画?是日本动漫风格,还是3D渲染图?这就是风格的作用。
定义风格的词有很多,可以直接用艺术流派、艺术家名字或者特定的媒介。
- 艺术媒介 (Medium): photo, painting, illustration, sketch, 3D render
- 艺术风格 (Art Style): impressionism (印象派), cyberpunk (赛博朋克), minimalism (极简主义), anime style (动漫风格)
- 艺术家 (Artist): in the style of Van Gogh, 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 (宫崎骏风格)
- 画质/渲染器 (Quality/Renderer): 4K, 8K, detailed, unreal engine (虚幻引擎)
咱们再把风格加到刚才的提示词里。比如我想要一张类似单反拍出来的照片:
a young girl with long curly blonde hair, sitting on a bench, reading a book, in a quiet park filled with autumn leaves, soft afternoon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trees, photography, Canon EOS R5, 85mm f/1.8 lens, sharp focus, beautiful bokeh.
看到没?我不仅指定了是“photography (摄影)”,还具体到了相机型号和镜头参数。这些词会让 AI 模仿特定设备拍出来的质感,比如背景虚化 (bokeh) 的效果。
如果你想要的是宫崎骏的动画风格,可以这样写:
Studio Ghibli style anime illustration of a young girl with long curly blonde hair, sitting on a bench, reading a book, in a quiet park, soft afternoon sunlight.
一个完整的提示词结构
所以,一个好用的提示词模板可以是这样的:
[媒介类型], [主体描述], [动作/情绪], [场景/环境], [光线], [构图], [风格], [画质]
你不需要每次都把所有元素写满,根据你的需求来组合就行。一般来说,越是排在前面的词,AI 认为它越重要。 所以,先把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主体,放在最前面。
一些让图片更好的小技巧
掌握了基本公式,还有些技巧能让你的提示词更上一层楼。
- 使用权重: 有时候,你可能希望某个元素更突出。在 Stable Diffusion 这类工具里,你可以用括号和数字来增加或减少某个词的权重。比如
(red apple:1.3)就会让苹果的红色更显眼,而(blue sky:0.8)会减弱天空的蓝色。 - 负面提示词 (Negative Prompts): 除了告诉 AI 你想要什么,你还可以告诉它你不想要什么。 比如,画手是 AI 的一大难题,经常画出六个指头或者扭曲的手。你可以在负面提示词框里输入
mutated hands, extra fingers, ugly, blurry(变异的手,多余的手指,丑陋,模糊)。这样 AI 就会刻意避开这些特征,生成图像的质量会高很多。 - 用具体的词代替模糊的词: AI 对具体词汇的理解比抽象词汇好得多。 比如,与其说“big”,不如用“gigantic”或“enormous”。 与其说“a beautiful face”,不如描述具体的特征,比如“symmetrical face, green eyes, full lips”。
- 从别人的作品里学习: 很多 AI 绘画社区(比如 C 站 Civitai)都会分享作品和对应的提示词。看到喜欢的图,就去研究它的提示词是怎么写的,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把那些好的词组和结构记录下来,形成你自己的“弹药库”。
最后要说的是,写提示词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改的过程。 第一次生成的图可能不完美,但你可以根据结果,回头去调整你的提示词。是细节不够?还是风格不对?多试几次,慢慢你就会找到和 AI 沟通的感觉了。这事儿真的不难,关键是多动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