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直接问“哪个最好”这事儿,本身就有点问题。因为“好”的标准看人,看你要干嘛。你是要写代码、生成一篇公众号文章,还是要画一张图?不同的事儿,适合的工具完全不一样。这不像买手机,看看测评跑分就行。AI提示词这东西,七分靠自己,三分靠工具。

先把最基础的逻辑讲明白:AI听不懂“人话”,你得用它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你给的信息越精确,它反馈的东西才越靠谱。 就像你跟一个学徒说“给我画个苹果”,他可能给你一个红的、青的,甚至是咬了一口的。但如果你说“给我一个桌上的红富士苹果,右上方有盏暖光灯打下来,苹果表面有几颗水珠”,那他交上来的作业,大概率就离你的想象不远了。
所以,任何工具都只是辅助,核心是你自己得会“提要求”。这个“提要求”的学问,现在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别被这个名字吓到,说白了就是组织语言的技巧。
先自己学会写,这是根本
在你找各种“生成器”之前,我建议先掌握几个自己动手写提示词的基本原则。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AI生成器也是基于这些原则来帮你优化而已。
1. 角色扮演 (Role-playing)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一招。直接给AI一个身份,它就会用这个身份的口吻和知识储备来回答你。
- 随便问问:“帮我写个产品介绍。”
- 指定角色:“你是一个资深的广告文案,有10年美妆行业经验。现在,帮我为一款新的保湿面霜写一篇小红书风格的推广文案,突出它的天然成分和24小时锁水功能。”
你看,第二种说法,AI立刻就知道它的工作范围、目标读者和内容重点了。
2. 提供上下文和清晰指令 (Context and Instruction)
AI没有我们生活中的“常识”,你必须把背景信息给足。 比如你要让它帮你分析数据,你得告诉它这份数据是关于什么的、你的分析目的是什么。指令要像给机器下命令一样,一步一步说清楚。
我个人很喜欢用一个叫 ICIO 的框架来组织语言,它把一个好提示词拆成了四个部分:
- Instruction (指令):你要AI做什么。 比如,“总结下面的文章”。
- Context (背景):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比如,“这篇文章是关于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读者是医学生”。
- Input Data (输入数据):你要处理的具体内容。 就是把那篇文章贴上去。
- Output Indicator (输出引导):你希望它以什么格式输出。 比如,“输出一个无序列表,每个要点不超过50字”。
把这几块拼起来,就是一个很专业的提示词了。
3. 给出范例 (Few-shot Prompting)
如果你想要一个特定风格或格式的回答,直接给它一个例子看,比用语言描述半天要有效得多。 这在编程或者写固定格式的报告时特别好用。
比如,你想让它帮你把一些功能点写成更新日志的格式:
“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请根据我提供的功能列表,撰写版本更新日志。请遵循以下格式:
【新功能】
– 功能A:简单描述。
【优化】
– 优化B:简单描述。
这是本次需要更新的功能列表:[你把功能列表贴在这里]”
AI看到这个例子,就会严格按照你的格式来输出,省得你再去手动调整。
国内可以直接用,比较顺手的几个“辅助工具”
当你自己掌握了基本方法,再用工具就会事半功倍。国内现在能直接访问、对中文支持也比较好的,主要分几类。
第一类:集成在聊天AI里的“提示词专家”
很多国产大模型,为了降低用户门槛,自己就内置了帮你优化提示词的功能。这对于新手来说是最方便的,不用来回切换工具。
Kimi 的“提示词专家”:这是我最近用得比较多的。你在Kimi里可以直接找到这个智能体(Kimi Plus)。 你只需要用大白话告诉它你的目标,它就会帮你生成一个结构化的、比较专业的提示词。
- 我的用法:比如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我想让AI帮我分析一下最近的财报,写个总结”,我就直接把这句话扔给“提示词专家”。它会返回一个提示词模板,里面包含角色设定、任务描述、背景信息、输出要求等模块,我只需要往里面填空就行了。这比我自己从零开始想要全面多了。
讯飞星火的“提示词生成专家”:讯飞星火里也有类似的功能,而且分类更细。它直接提供了像文案生成、Midjourney或Stable Diffusion绘画提示词等不同场景的专家。 如果你是要画图,用这个就很方便,因为它会帮你考虑构图、画质、风格这些专门的词汇。
文心一言和智谱清言:这两个也都有类似的功能。百度的文心一言知识库比较丰富,适合需要查询行业背景信息的场景。 智谱清言有一个“提示词优化大师”,更侧重于在你已有的提示词基础上进行改进。
这类工具的好处是方便,直接集成。但它们生成的提示词有时候会有点“模板化”,对于一些特别复杂或者创新的任务,可能还是需要自己手动再调整。
第二类:专门用于AI绘画的提示词工具和社区
AI绘画的提示词是个大头,因为它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除了描述画面内容,还要包括艺术家风格、镜头视角、灯光效果、渲染质量等很多参数。
Prompt Hero:虽然是国外的网站,但现在访问没问题,而且内容太丰富了。 你可以在上面搜索几乎所有主流AI绘画模型(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的图片,每一张图下面都附带了完整的提示词。 这是寻找灵感和学习别人怎么写的最佳去处。看到喜欢的风格,直接把提示词复制过来,改改主体内容就能用。
无界AI:这是一个国内的AI绘画工具,但它的提示词库做得很好。 你可以在网站上找到大量中英对照的提示词,而且分类很详细,直接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元素。 对于英文不太好,但又想用Midjourney这种以英文为主的工具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咒语集市 (Midjourney-prompt-helper):这个名字很形象,它就像一个市场,可以买卖和分享Midjourney的提示词。 还有一些像“喵呜提示词助手”这样的小工具,可以把复杂的提示词可视化编辑,你输入中文它能帮你翻译和组合成合适的英文“咒语”。
对于画图来说,我个人的经验是,先去这些社区找灵感,找到一张风格、构图、光影都接近你想法的图,然后把它的提示词“借”过来,替换掉核心的主体和场景描述,再进行微调。这比自己从零开始瞎想要快得多。
第三类:通用型的提示词优化器
这类工具不针对某个特定的AI,而是帮你把任何一句“大白话”变得更结构化、更精确。
PromptPerfect: 这个工具的特点是能针对不同的模型(比如GPT-4, Claude, Midjourney)进行优化。 你输入一个简单的想法,它会帮你扩写成一个细节更丰富的提示词,减少歧义。
FlowGPT: 这也是一个支持多种模型的平台,而且带有社区协作功能。 你可以看到别人分享的各种任务流程和提示词模板,覆盖范围很广,从市场分析到编程辅助都有。
这类工具相对更专业一些,适合那些需要频繁使用AI,并且对输出质量有更高要求的人。
总的来说,没有一个“最好”的万能生成器。我的建议是,先花点时间理解提示词的基本写法,尤其是“角色扮演”和“提供上下文”这两个核心原则。 然后,根据你的具体任务,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
- 日常聊天、写文案:直接用 Kimi 或文心一言自带的提示词优化功能就够了。
- AI绘画:多逛逛 Prompt Hero 和无界AI,学习别人的“咒语”。
- 重度或专业使用:可以试试 PromptPerfect 这种专门的优化工具,来打磨你的提示词质量。
最终,工具只是帮你把话说得更“标准”,而真正决定AI输出质量上限的,还是你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