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Prompt),说白了就是你给人工智能(AI)下达的指令。 这可以是一句话、一个问题,甚至是一段代码。 你输入什么,AI 就根据这个指令给你生成回应。 这就像是你跟一个极其聪明但毫无主动性的助理说话,你不开口,他就不动;你说得越清楚,他干活才越靠谱。
所以,提示词写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 AI 生成内容的质量。 一个模糊的指令,比如“写个故事”,AI 可能会给你一段完全不着边的东西。但如果你说:“写一个 500 字的科幻故事,主角是一个厌倦了在火星开矿的机器人,故事要有点黑色幽默”,那结果就会精准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始研究“提示词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这门学问就是专门琢磨怎么写出更好的指令,让 AI 更懂你。
写好一个提示词,其实没那么玄乎,就跟我们平时跟人沟通一样,有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指令要清晰具体。 你得把任务说得明明白白。别用“这个”、“那个”这种模糊的词,AI 会搞不清楚你说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不能只说“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更好的说法是“把这篇文章总结成 5 个要点,用项目符号列出来”。 这样 AI 就知道你不仅要总结,还要特定的格式和数量。
其次,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AI 虽然知识渊博,但它不知道你具体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你的使用场景。 比如,你想让 AI 帮你写一封邮件,你就得告诉它收件人是谁、你的身份是什么、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是正式的商务邮件,还是发给朋友的轻松问候?这些背景信息能帮 AI 更好地把握语气和内容。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让 AI 帮忙起草一份项目介绍,忘了说目标客户是谁,结果出来的文案风格完全不对,只好返工,多加了一句“目标客户是对手工制品感兴趣的年轻女性”,结果就好多了。
再来,就是给 AI 指定一个角色。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非常管用。你可以让 AI 扮演一个特定的专家,比如“你现在是一名资深的广告文案”或者“假设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规划师”。 当你给 AI 设定了角色,它就会调动相关的知识和语言风格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试过让 AI 扮演苏格拉底式的导师来跟我探讨一个哲学问题,它的回答就变得很有启发性,不断通过提问来引导我思考,而不是直接给我一个标准答案。
还有一个实用技巧是提供例子。 这在术语里叫“少样本提示” (Few-Shot Prompt)。 如果你想要 AI 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或者风格来写东西,光用语言描述可能不够直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它看几个例子。 比如,你想让它帮你写几条社交媒体的文案,你可以先自己写一两条作为示范,然后告诉它:“按照这个风格,再写三条关于 [你的产品] 的文案。” AI 会很快学习到你想要的格式、语气和长度。
当然,输出格式也要说清楚。 你想要的是一段话、一个列表、一个表格,还是 JSON 代码?提前说清楚,能省去很多后期整理的麻烦。 比如你可以直接要求:“请用 Markdown 表格的形式,列出这五种水果的名称、价格和产地。”
写提示词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事,很多时候需要反复尝试和修改。 第一次得到的结果不理想很正常。 这时候不要放弃,可以试着换一种问法,或者补充更多信息,一步步引导 AI 接近你想要的结果。 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场对话,你不断地给出反馈,AI 也不断地调整它的输出。 我在用 AI 辅助写代码的时候就经常这样,一开始生成的代码可能有 bug,我就会把错误信息反馈给它,然后说“这段代码在 [某种情况] 下会报错,请修复一下”,通常来回几次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不同的 AI 模型对提示词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有些模型更擅长理解复杂的、包含多重指令的提示词,而有些则需要更简单直接的指令。 所以,熟悉你正在使用的工具的特性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更新、更强的模型,对指令的理解能力也越好。
最后,我们来梳理一下一个好的提示词通常包含哪些元素。虽然不是每次都必须写全,但脑子里有这个框架,能帮你思考得更周全:
- 角色 (Persona): 你希望 AI 扮演谁?
- 任务 (Task): 你想让 AI 具体做什么?
- 背景 (Context): 有哪些重要的背景信息需要 AI 知道?
- 格式 (Format): 你希望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
- 范例 (Examples): 能不能提供一些例子让 AI 参考?
记住这个框架,然后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把它们组合起来。比如:“你是一名健身教练(角色),请为我制定一个为期四周的初学者家庭健身计划(任务),我没有任何器械,每周可以锻炼三次,目标是减脂(背景)。请用表格形式呈现(格式),每周包含具体的训练动作、组数和次数(格式细节)。”
你看,这并不复杂。写提示词的本质,就是把你的想法清晰、准确地传达给 AI。随着你用得越来越多,你自然会找到最适合你的沟通方式,也会越来越懂你的 AI 助理的“脾气”。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