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 (Prompt)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你给 AI 下的命令。你跟 AI 说话,不管是让它写东西、画画,还是分析数据,你输入的那段话或者那个问题,就是提示词。很多人觉得 AI 不好用,结果往往不是 AI 的问题,而是给的提示词不够清楚。
你可以把 AI 想象成一个刚入职的新人,他什么都懂,技术上很厉害,但完全不了解你的具体需求和背景。你让他“随便写个报告”,他肯定会懵掉。他不知道报告给谁看,目的是什么,需要什么风格,要包含哪些数据。结果,他只能瞎猜,交上来的东西自然乱七八糟。
但如果你告诉他:“你现在是一个市场分析师,帮我为下周的内部会议写一份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报告。报告要给销售团队看,所以风格要直接、数据要清晰。重点分析比亚迪、蔚来和特斯拉三家公司过去一年的销售数据和主要策略。报告必须包含一个数据图表,并且结论部分要提出三个我们下一步可以考虑的销售方向。字数控制在 1500 字以内。”
你看,这样一来,这个新人是不是就知道该干嘛了?他有了明确的角色、任务、目标读者、具体要求和限制。提示词也是一个道理。一个好的提示词,就是一份清晰的工作指令。指令越明确,AI 给你的结果就越接近你想要的。
写提示词其实没那么玄乎,就是一个把你的想法拆解清楚的过程。一个好的提示词,通常会包含几个基本元素:
-
角色 (Role):你想让 AI 扮演谁?是营销专家、程序员、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给 AI 一个角色,能帮它更快地进入状态,用特定的口吻和知识背景来回答你。比如,你想让它帮你解释一个物理概念,你可以说:“你是一个物理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量子纠缠,要让我这个文科生也能听懂。”
-
任务 (Task):这是最核心的部分,你要它具体做什么。是写一首诗、还是一段代码?是翻译一篇文章,还是总结一份财报?任务描述一定要直接,不要绕弯子。“写一个 Python 脚本”就比“我需要一个能自动处理文件的东西”要好得多。
-
背景信息 (Context):AI 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情况。比如你让它写一封邮件,你得告诉它邮件是写给谁的,目的是什么,你和收件人的关系是怎样的。没有背景,AI 的输出就会很空洞。
-
约束与要求 (Constraints):你需要对结果加一些限制。比如,字数不能超过 500 字,风格要幽默,必须用中文回答,或者输出结果要用 Markdown 格式。这些条条框框非常重要,能帮你精确地控制产出。比如你让 AI 画一张图,你可以指定画风是赛博朋克风,还是梵高风格,分辨率要 1024×1024。
-
例子 (Examples):如果你想要某种特定的格式或风格,给 AI 一两个例子是最高效的方法。这叫“少样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 比如,你想让它帮你提炼一篇文章的要点,可以先给它一篇文章和几个你提炼好的要点作为范例,然后把新文章丢给它,说:“按照上面的格式,帮我提炼这篇文章的要点。” 它的表现会好很多。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假设我想让 AI 帮我写一个关于“断舍离”的社交媒体帖子。
一个比较模糊的提示词可能是这样:
“帮我写个关于断舍离的帖子。”
AI 可能会给你一段非常笼统、毫无吸引力的文字,比如:“断舍离是一种整理物品、清理心灵的生活方式……” 这种东西发出去,估计没人会看。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框架来优化一下:
“你是一个生活方式博主,粉丝主要是 25 到 35 岁的都市白领。写一篇关于‘断舍离’的小红书风格帖子。
任务:帖子的目的是鼓励大家通过整理办公桌来提高工作效率。
背景:最近很多人在家办公,桌子乱七八糟,影响心情和效率。
要求:
* 开头用一个问题吸引人,比如‘你的办公桌是不是也堆满了去年的日历和干掉的笔?’
* 内容要分点,写 3-5 个可以马上动手整理的小技巧。
* 语气要像和朋友聊天,亲切、有趣。
* 最后要带上 #断舍离 #办公室好物 #打工人日常 这几个标签。
* 配图建议:一张是整理前乱糟糟的桌子,一张是整理后干净整洁的桌子。
* 字数在 300 字左右。”
你看,第二个提示词提供了清晰的角色、任务、背景和具体要求。AI 根据这个指令生成的内容,会非常贴近一个真实博主写出来的东西,可以直接拿来用。
写提示词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帮你理清思路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 AI 不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想清楚到底要什么。当你开始尝试给 AI 写详细指令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必须先把目标、受众、关键信息都想一遍。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很有价值。
而且,和 AI 协作不是一次性的。你很少能第一次就得到完美的结果。通常需要来回调整几次。第一次的结果可能有点问题,你就在原来的提示词基础上进行修改。比如,你发现 AI 写得太正经了,你就可以加一句:“语气再活泼一点,多用一些网络流行语。” 如果它给的数据不够新,你可以明确要求:“请使用 2023 年之后的数据。”
这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现在有个专门的词叫“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本质上就是通过不断地测试和修改,找到能让 AI 发挥出最佳性能的提问方式。这就像你学着用一个新的软件,需要不断尝试各种功能和设置,才能慢慢掌握它。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情况,需要分析大量的用户评论,找出用户抱怨最多的几个功能点。一开始我直接让 AI “总结一下这些评论里用户抱怨最多的功能”,结果它给出的东西很乱,有些根本不是功能问题。
后来我调整了提示词,指令是这样的:
“你是一个产品分析专家。下面是我们的 App 用户评论,总共 200 条。请一步步执行以下任务:
1. 阅读所有评论,识别出所有提到具体功能问题的评论。
2. 将这些功能问题进行分类,比如分为‘登录问题’、‘支付问题’、‘界面卡顿’等。
3. 统计每个分类下有多少条独立的评论。
4. 最后,按照抱怨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给我一个列表,格式如下:
– [功能分类]: [抱怨次数] – [引用一两条最典型的用户原话]”
这么一调整,AI 给出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严格按照我的步骤,输出了一份格式清晰、重点突出的分析报告,我可以直接在团队会议上用。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把一个大任务拆解成几个小步骤,对 AI 来说会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所以,别把提示词想得太复杂。它就是你和 AI 之间的沟通语言。你表达得越清楚、越具体,沟通就越顺畅。这不需要你懂编程,也不需要你懂算法。你只需要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更像是一种管理能力或沟通能力,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下次当你觉得 AI 不好用的时候,先别急着下结论,回头看看你给它的提示词,是不是还能写得更清楚一点。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