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一个优秀的AI作图指令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想让AI给你一张好图,关键就在于你怎么“下命令”。这个命令,行话叫“提示词”或者“Prompt”。很多人以为这是什么玄学,其实拆开看,就是一个清晰的指令结构。说白了,就是你得把脑子里模糊的想法,翻译成AI能听懂的具体描述。一个好的指令,基本就由下面这几个部分构成,咱们一个个掰开说。

第一部分:核心主体 (Subject) – 你到底要画啥?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先告诉AI,这幅画的主角是谁,或者是什么东西。这里最忌讳的就是模糊。你说“一只狗”,它可能会给你一只哈巴狗,也可能是金毛。但如果你说“一只坐姿端正、戴着单片眼镜的柴犬”,那AI的目标就明确多了。

所以,第一步就是把主体描述清楚。

  • 对象是谁/是什么:一个人,一只动物,一个物体,还是一栋建筑?
  • 对象在干嘛:它是在跑、在跳、还是在安静地看书?
  • 对象的特征: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别的穿着或配饰?“一个穿着蓝色连衣裙、金色长发的女孩”就比“一个女孩”要好得多。

举个例子,我试过只输入“一个宇航员”,出来的图很普通。后来我改成“一个宇航员,孤独地坐在火星的红色沙丘上,手里拿着一株小小的绿色植物”,整个画面的故事感就出来了。这就是明确主体的力量。你给的细节越多,AI的发挥空间就越在你可控的范围内。

第二部分:风格和媒介 (Style and Medium) – 你想要什么“范儿”?

光有主体还不行,你得给它穿上一件“风格”的外套。你想让这张图看起来像什么?是一张照片,还是一幅油画?是动漫风格,还是科幻概念图?

这部分的可玩性非常高,你可以直接调用各种艺术流派或者艺术家的名字:

  • 艺术流派:比如“印象派”、“野兽派”、“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或者“中国水墨画风格”。 比如你想画一片湖景,加上“印象派风格”,出来的感觉就会有莫奈那味儿。
  • 媒介材质:明确告诉AI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创作。比如“水彩画”、“铅笔素描”、“3D渲染”、“木刻版画”、“刺绣挂毯”。
  • 艺术家风格:“in the style of Van Gogh”(梵高风格)、“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宫崎骏风格)。AI学习了海量的艺术家作品,直接“点名”,它就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
  • 游戏或电影风格:“Ghibli studio style”(吉卜力工作室风格)、“Pixar animation style”(皮克斯动画风格)。

这部分是决定画面质感的关键。同样是画“一只猫”,用“照片”和用“水彩画”作为媒介,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张图。前者追求真实,后者则更有艺术感。

第三部分:环境和场景 (Environment and Setting) – 故事发生在哪里?

主体不能飘在空中,得有个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它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叙事性。

  • 具体地点:“在一个长满青苔的森林里”、“在未来城市的霓虹灯街道上”、“在一个堆满旧书的图书馆里”。
  • 时间和天气:“在一个下着小雨的黄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边”。

我做过一个对比,指令“一个机器人”,出来的图很单调。但改成“一个生锈的机器人在雨天的东京街头”,画面立刻就有了电影感。背景不仅是补充,更是为主体服务的,能烘托出你想要的气氛。

第四部分:构图和视角 (Composition and View) – “镜头”放哪里?

如果你想让画面更有冲击力,或者更符合某种视觉语言,就需要定义构图和视角。这就像你是个导演,在告诉AI摄影机应该怎么摆。

  • 视角:“从下往上仰拍 (low-angle shot)”、“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第一人称视角 (first-person view)”。
  • 景别:“特写 (close-up)”、“全身像 (full-body portrait)”、“远景/广角镜头 (wide-angle shot)”。

比如你想强调一个角色的威严,用“从下往上仰拍”就会比平视更有力。 你想展示一个宏大的场景,用“广角镜头”就能容纳更多信息。 这些摄影术语,AI基本都能理解。

第五部分:光线和色彩 (Lighting and Color) – 气氛怎么烘托?

光线是画面的灵魂,色彩是画面的情绪。 精准地描述这两样,能把画面质量再往上提一个档次。

  • 光线类型:“柔和的午后阳光 (soft afternoon sun)”、“戏剧性的顶光 (dramatic top light)”、“霓虹灯光 (neon lighting)”、“体积光 (volumetric lighting)”。
  • 色彩描述:“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柔和的莫兰迪色系”、“高饱和度的鲜艳色彩”、“单色调 (monochromatic)”。

之前我想要一张温暖治愈的图,主体是“一个女孩在窗边看书”。一开始没加光线描述,图就平平无奇。后来加上“一缕温暖的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空气中可以看到漂浮的尘埃”,整个画面的氛围感立刻就上来了。

第六部分:细节和修饰词 (Details and Modifiers) – 让画面更精致

这是锦上添花的部分,也是最考验你想象力的地方。你可以添加任何你想到的细节描述词,让画面更丰富、更符合你的想象。

  • 画面质量:“高细节 (highly detailed)”、“4K”、“8K”、“虚幻引擎 (Unreal Engine)”。这些词能让AI知道你想要一张高质量、细节丰富的图。
  • 情绪和氛围:“宁静的 (serene)”、“喧闹的 (raucous)”、“充满活力的 (energetic)”、“忧郁的 (melancholy)”。

把这些词缀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指令。

一个比较完整的指令结构,可以参考这个公式:
[媒介类型] of [主体],[主体细节描述],[环境描述],[构图/视角],[光线描述],[风格描述]

例如:
* 简单指令:“一只猫”
* 进阶指令:“一张照片 (媒介),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橘猫 (主体和细节),坐在月球表面 (环境),看着远处的地球,眼神充满好奇 (更多细节),特写镜头 (构图),柔和的背光 (光线),电影感 (风格)。”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反向提示词 (Negative Prompts)

有时候,AI会画出一些你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多余的手指、奇怪的文字、或者某种你不喜欢的画风。反向提示词就是用来告诉AI“不要画什么”的。

比如,你可以在反向提示词里输入“丑陋的 (ugly), 畸形的 (deformed), 多余的手指 (extra fingers), 水印 (watermark), 文字 (text), 画质差 (low quality)”。这样可以有效过滤掉很多常见的画面崩坏问题。

总的来说,写AI作图指令不是一次性的事,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沟通和调整的过程。 先搭好主体、风格、环境这些核心骨架,然后通过调整构图、光线和细节来丰富血肉,最后用反向提示词来修正瑕疵。多尝试,多观察别人的好图是怎么写的,慢慢你就能把AI训练成最懂你的那个“画手”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一个优秀的AI作图指令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