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AI绘图,最头疼的就是画面失控。你想要个正午的街景,它给你个黄昏;你想要个紧凑的特写,它给你个松散的全身。其实,想让AI听话,精确控制构图、色彩和光影,诀窍就在于你怎么跟它“说话”,也就是编写指令(Prompt)。这事儿不玄学,就是个技术活,讲究的是清晰、具体,还得懂点基本的美术知识。
先说构图:画面骨架怎么搭
构图决定了观众第一眼看哪里,以及整个画面的感觉是稳定还是动感。如果指令里不提,AI就自己瞎发挥,结果往往不如人意。所以,你得主动告诉它相机该放哪,镜头该用哪个。
1. 用摄影术语定义视角和景别
把AI当成一个虚拟摄影师,用摄影师能听懂的话和它沟通最直接。
- 视角(Camera Angle): 你想从什么角度拍?直接说出来。比如
eye-level shot(平视视角)、low-angle shot(仰视视角)、high-angle shot(俯视视角)、bird's-eye view(鸟瞰视角)。想拍出戏剧性或者宏伟的感觉,low-angle shot往往效果不错,能让主体显得高大。想展示环境全貌,就用bird's-eye view。 - 景别(Shot Type): 你想拍多大的范围?是特写还是全景?这也得说清楚。常用的词包括
close-up(特写,强调面部或物体细节)、medium shot(中景,大概拍到腰部以上)、full shot(全身镜头)、wide shot(远景,人物在环境中占比较小)。比如,你想画一个人物坚毅的眼神,指令里就必须包含close-up portrait,否则AI很可能画个全身像,眼神细节就全没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画一个“站在悬崖边的宇航员”,两种指令出来的效果天差地别:
* 模糊指令: astronaut standing on a cliff
* 精确指令: low-angle shot of an astronaut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 cliff, wide shot, showing the vast starry sky above (仰视视角拍摄一个站在悬崖边缘的宇航员,远景,展现头顶广阔的星空)
第二个指令明确了视角和景别,画面立刻就有了故事感和视觉冲击力。
2. 用构图规则引导焦点
除了摄影术语,直接用构图规则的关键词也能起作用。比如 rule of thirds (三分法)、centered composition (中心构图)、leading lines (引导线)。
如果你想让主体非常突出,就用 centered composition,这会让画面显得很稳重、有力量感。如果你想让画面更有呼吸感、更自然,可以试试 rule of thirds,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
比如,想画一只在沙漠里的狐狸:
* 可以写: a fox in the desert, rule of thirds composition (一只在沙漠里的狐狸,三分法构图)。
AI会倾向于把狐狸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而不是傻傻地放在正中间。
对于Stable Diffusion这类工具,还可以用更高级的ControlNet插件来实现像素级别的精准构图控制,比如上传一张姿态骨架图或者线稿图,AI就会严格按照你给的框架来生成图像,这基本就属于工业级控制了。
再谈色彩:情绪和氛围的直接表达
色彩是表达情绪最直接的工具。AI对色彩的理解有时候很奇怪,你让它画个“红裙子”,它可能会给你一个偏橙色或者紫色的裙子。这是因为AI是靠分析海量图片来理解“红色”的,它理解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精确的RGB色值。所以,控制色彩也要用对方法。
1. 别说“好看的颜色”,要用具体的色彩词
AI不懂什么是“高级灰”或者“ins风”,你得给它具体的指令。
- 指定主色调: 直接告诉它画面的主色是什么。比如
monochromatic blue(单色蓝),整个画面就会在蓝色的不同色调里变化。或者用warm color palette(暖色调)、cool color palette(冷色调)来定一个大的基调。 - 描述色彩关系: 可以使用色彩理论里的术语,比如
complementary colors(互补色),AI就会生成对比强烈的画面,比如红配绿、蓝配黄。用analogous colors(类似色) 则能得到色彩和谐、过渡自然的画面。 - 用情绪或场景来关联色彩: 有时候,通过描述场景氛围来暗示颜色比直接指定颜色效果更好。比如,与其说“用橙色和黄色”,不如说
autumn color palette(秋日色盘) 或sunset colors(日落色),AI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的颜色,画面效果更统一。同理,melancholy color palette(忧郁色盘) 会让AI倾向于使用蓝色和灰色。
2. 使用精确的颜色名称
不要只用 red, blue 这种基础词。AI认识成百上千种具体的颜色名称。
- 举例: 同样是蓝色,
royal blue(宝蓝色)、sky blue(天蓝色)、cyan(青色)、cerulean(蔚蓝色),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越具体,AI跑偏的可能性就越小。
但是要注意,有时候过于具体的颜色名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你说 lavender (薰衣草紫),AI可能会直接在画面里画一株薰衣草植物。这就是AI的联想能力在起作用,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测试和修正。
最后是光影:画面的灵魂
光影决定了画面的立体感、质感和氛围。没有光影,画面就是平的。控制光影的关键词非常多,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1. 先确定光源
光从哪里来?是什么光?这是首要问题。
- 光源类型:
natural light(自然光)、sunlight(阳光)、moonlight(月光)、candlelight(烛光)、neon light(霓虹灯)。不同的光源直接决定了画面的基础氛围。比如,neon light自然就带有赛博朋克的感觉。 - 光线方向: 这是塑造立体感的关键。
backlight(逆光) 能产生漂亮的轮廓光,也就是rim light(轮廓光),让主体和背景分离开。front light(顺光) 会让物体看起来比较平。side light(侧光) 则能很好地塑造物体的体积感。
2. 再定义光线质感
光是硬还是软?这决定了影子的状态和画面的情绪。
- 硬光 (Hard Light): 比如正午的太阳,会产生清晰、边缘锐利的影子,画面对比度高,感觉更戏剧化、更硬朗。关键词就是
hard light或direct sunlight。 - 软光 (Soft Light): 比如阴天的光线,影子边缘模糊,过渡柔和,画面感觉更平静、更柔美。关键词可以是
soft light、diffused light(漫射光)。
3. 借用专业灯光效果
摄影和电影领域有很多经典的布光方法,把这些术语直接用在指令里,AI也能理解。
- 伦勃朗光 (Rembrandt Lighting): 这是一种经典的人像布光,特征是在脸部较暗的一侧会有一个倒三角形的光斑。用这个词,能快速生成具有艺术感和深邃感的人像。
- 电影感光效 (Cinematic Lighting): 这是一个比较笼统但非常有用的词。它通常会让AI模仿电影的布光风格,对比度更高,色彩更具故事性,常常伴随
volumetric light(体积光) 效果,也就是能看到空气中的光束,比如丁达尔效应。 - 黄金时刻/蓝色时刻 (Golden Hour/Blue Hour): 这两个词是摄影师的最爱。
golden hour指的是日出后或日落前的一小段时间,光线温暖、柔和,能拍出非常美的画面。blue hour则是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呈现出深邃蓝色的时段,适合拍摄静谧、冷峻的场景。
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你就可以像导演一样调度你的画面了。比如,你想画一个侦探在昏暗办公室的场景:
medium shot of a detective in a dimly lit office, noir style, hard light from a desk lamp creating long shadows, volumetric light cutting through cigarette smoke. (中景拍摄一个在昏暗办公室里的侦探,黑白电影风格,台灯的硬光拉出长长的影子,体积光穿过香烟的烟雾。)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从骨架(构图),到皮肉(色彩),再到灵魂(光影),画面的控制权就回到了你自己手里。AI说到底只是个工具,你对最终效果的想法越清晰、描述得越具体,它就越能成为你高效的画笔。多尝试,多观察好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把看到的术语记下来,慢慢地你就能让AI画出你脑海里那个精确的画面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