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 AI 写的东西不那么“AI”,关键在于你怎么跟它“说话”。AI 检测工具之所以能认出 AI 生成的内容,是因为机器写作有固定的模式。 比如,句子长度差不多、用词很正式、总喜欢用“总而言之”这类词。 要想降低被检测出来的概率,就得在下指令(Prompt)的时候,想办法打破这些模式。
一、模仿特定身份和语气
最直接的一招,就是给 AI 套上一个具体的“人设”。别让它用默认的、中立的AI口吻写作,那样的文字最容易被识别。 你得让它扮演一个角色。
实用范例 1:扮演一个有点累的大学生
这个指令在网上流传很广,因为它确实管用。AI 的写作特点是完美、一致,而人不是。 人会累,会分神,写作时状态会有起伏。
你可以这样下指令:
“请你扮演一个很累的大学生,在凌晨2点写一篇关于[你的主题]的文章。这篇文章需要包含以下特点:
1. 有几个句子写得特别长,有点啰嗦。
2. 在其中一个地方,明显能看出思路中断了一下。
3. 夹杂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口头语。
4. 文章的正式程度稍微有点不一致,有些地方正式,有些地方随意。
5. 有一段写得比其他段落要弱一些。
6. 文章质量是 B+ 水平,而不是完美的 A+。要聪明,但不是完美的。
“
为什么这招管用?
因为这个指令人为地制造了“不完美”。 AI 检测工具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就是文本的一致性。 这种包含长短句、思路偶尔中断、语气不统一的文本,恰恰模拟了人类真实的写作状态,从而破坏了机器写作的规律性。
二、指令里加入具体、甚至有点奇怪的要求
AI 生成的内容之所以“假”,是因为它总是试图给出最全面、最客观、最正确的答案。但真人写作不是这样的,真人有偏见、有个人习惯、有情绪。
实用范例 2:故意跑题再拉回来
人类写作时,思绪偶尔会飘走。 我们可以让 AI 模仿这一点。
指令可以是这样的:
“写一篇关于[你的主题]的文章,但在其中一段,让话题稍微偏离到一个相关但不是完全切题的方向。就像是写作的时候走神了。然后,用‘总之’或者‘说回正题’这样的词,再把话题拉回来。
“
为什么这招管用?
因为 AI 通常会严格遵守主题,逻辑链条非常清晰。 这种故意的“跑题”行为是典型的人类写作特征,AI 检测工具的算法模型里很少会把这种特征归为 AI 写作。
实用范例 3:注入个人经历和主观感受
AI 没有个人经历。 所以,在指令中要求它加入虚构的个人故事或强烈的主观感受,是另一个好办法。
指令可以是这样的: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一篇关于[你的主题]的文章。在文章中,加入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说明观点。同时,明确表达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带有明确的情绪,比如‘我觉得这事挺离谱的’或者‘我对此感到很乐观’。
“
为什么这招管用?
AI 生成的内容通常是中立和客观的。 强迫它使用主观和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能有效“污染”它原本的写作模式。 包含个人经历的文本也更能迷惑检测工具。
三、从“句法”和“词法”上限制 AI
这一类技巧更高级,它直接从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句子和词语——入手,给 AI 设定非常具体的“条条框框”。这就像是给 AI 戴上“镣铐”跳舞。
实用范例 4:“终极”风格指令
网上有人通过分析大量 AI 文本,总结出了一套非常详细的写作规则,然后把这些规则做成一个超长指令,在每次让 AI 写作前都先输入一遍。
这个指令很长,但核心思想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
-
正面指令(你应该怎么写):
- 句子长度: 句子平均长度控制在10-20个词,偶尔来一个长句。
- 主动语态: 90%的内容使用主动语态。 AI 经常滥用被动语态。
- 用词简单: 用日常、具体的词代替抽象的大词。 比如,不说“我们必须利用动态的、创新的方法”,而是说“我们得试试新方法”。
- 标点简单: 主要用句号、逗号、问号,少用分号。
- 段落变化: 段落长短不一,有的段落可以只有一两句话。
-
负面指令(你绝对不能做什么):
- 禁用词列表: 明确告诉 AI 禁止使用某些它最爱用的词,比如“在当今世界”、“值得注意的是”、“总而言之”、“换句话说”等等。
- 禁止自我评价: 不能说“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
- 禁止道歉或说客套话: 不能写“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这类话。
如何操作?
你可以把上面这些规则整合成一个“写作风格指南”,每次提问时,先把它发给 AI,然后再提出你的具体写作要求。
例如:
“`
[这里贴上你整理好的详细写作风格指南]
现在,请你严格遵守以上所有规则,为我写一篇关于[你的主题]的文章。
“`
为什么这招管用?
这套方法的核心是“逆向工程”。它分析了 AI 写作的弱点(也就是那些容易被检测的特征),然后通过指令,强制 AI 避开这些弱点。 通过对句子结构、用词、标点符号等进行全方位的限制,AI 生成的文本会变得非常不“标准”,从而大大降低了被识别的概率。
四、结合人类的智慧
最后,最有效的方法,永远是把 AI 当成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
具体做法:
1. 自己先写大纲: 不要让 AI 从零开始。 你自己先搭好框架,想好每一部分要讲什么,甚至可以写出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让 AI 帮你填充具体内容。 这样一来,文章的整体逻辑和思路是你自己的,AI 只是个“填充工”。
2. 分段生成,多次修改: 不要一次性让 AI 生成几千字的长文。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AI 的痕迹会非常重。 正确的做法是,一次只让它写一小段,然后你马上对这一小段进行修改。 改掉那些听起来很“AI”的词和句子,再让它写下一段。
3. 用 AI 润色,而不是创作: 把你自己写的东西交给 AI,让它帮你改写或润色。你可以用这样的指令:“请用更口语化的方式重写下面这段话,让它听起来像是在和朋友聊天。” 这种基于人类原创内容的再加工,AI 痕迹会小很多。
这些技巧并非绝对有效,因为 AI 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但它们的核心逻辑是不变的:通过更聪明、更具体的指令,引导 AI 生成更像“人”写的、充满“不完美”和“个性”的文本,以此来对抗机器的检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