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聊AI绘画这件事。你脑子里有个特牛的画面,想让AI画出来,结果它给你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感觉挺挫败的,问题出在哪?多数时候,不是AI笨,是我们没把话说清楚。AI不是人,它听不懂“感觉”,只认指令。想让它精确作画,你得学会它的语言。这套语言,就是“指令描述”,或者叫“提示词 (Prompt)”。
核心逻辑:拆解画面,喂给AI
别想着一次性把一个复杂的想法扔给AI。你要像个导演一样,把脑海里的画面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元素,然后清晰地告诉AI。一个有效的指令,通常包含几个核心部分:主体、细节、风格、构图和光线。
这个结构是基础,适用于大多数AI绘画工具,不管是Midjourney还是Stable Diffusion。 顺序很重要,一般来说,越靠前的词,AI认为越重要。 所以,先把最重要的主体说出来。
第一步:明确主体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要画什么?一个人?一只动物?一个物体? 描述要直接,别用模糊的词。
- 反面案例: “一个男人”
- 正面案例: “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
你看,后者给了AI足够的信息:年龄、职业、外貌特征、甚至情绪状态。AI拿到这些关键词,就能开始构建一个具体的形象,而不是随便给你一个路人甲。如果你想画的是特定人物或角色,可以直接用名字,AI的数据库里通常有这些信息。
第二步:堆砌细节,让画面丰富起来
有了主体,画面还是空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加细节。细节越多,画面就越接近你的想象。 想想看,这个宇航员穿着什么样的宇航服?上面有没有任务徽章?头盔是开着还是关着?背景是什么?是在飞船里,还是在某个荒芜的星球上?
- 主体: “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
- 加上细节: “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
每加一个细节,都是在缩小AI的创作范围,把它往你想要的方向上推。颜色、材质、数量、动作,这些都是可以添加的细节。 比如,把“白色宇航服”改成“沾满尘土的白色宇航服”,质感就出来了。把“坐着”改成“瘫坐在”,那种疲惫感就更强了。
第三步:定义风格,这是画面的灵魂
同一个主体,用不同风格画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你想让这幅画是照片,还是油画?是卡通风格,还是赛博朋克? 这是决定画面整体调性的关键一步。
你可以直接指定艺术形式,比如:
* 媒介 (Medium): 照片 (photograph)、油画 (oil painting)、水彩画 (watercolor)、插画 (illustration)、3D渲染 (3D render)、素描 (sketch)。
* 艺术流派: 印象派 (Im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波普艺术 (Pop Art)、日式动漫风格 (Anime style)。
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个艺术家的名字,AI会模仿他的风格。比如,加上“in the style of Van Gogh”(梵高风格)或者“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宫崎骏风格)。 这招很好用,能快速帮你锁定想要的视觉效果。
- 之前的指令: “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
- 加上风格: “一张高度写实的照片 (A hyper-realistic photograph of) 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电影感 (cinematic)。”
第四步:控制构图和镜头,像摄影师一样思考
你想让观众从什么角度看这个画面?是近景特写,还是远景大场面? 描述构图和镜头的词汇,能让你的画面更具专业感和故事性。
一些常用的镜头语言:
* 视角 (Viewpoint): 特写 (close-up)、肖像 (portrait)、全身像 (full body shot)、广角 (wide angle)、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低角度拍摄 (low angle shot)。
* 景深 (Depth of Field): 浅景深 (shallow depth of field) 能突出主体,模糊背景。
把这些词加进去,你对画面的控制力就更强了。
- 之前的指令: “一张高度写实的照片,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电影感。”
- 加上构图: “一张高度写实的照片,广角镜头 (wide-angle shot),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电影感。”
第五步:玩转光线和色彩,营造氛围
光是画面的情绪开关。 不同的光线能营造完全不同的氛围。 是清晨柔和的光,还是傍晚戏剧性的伦勃朗光?
描述光线的词:
* 光线类型: 柔光 (soft light)、硬光 (hard light)、霓虹灯 (neon lighting)、体积光 (volumetric lighting)、轮廓光 (rim light)。
* 氛围: 忧郁的 (moody)、温暖的 (warm)、诡异的 (eerie)、怀旧的 (nostalgic)。
色彩同样重要。你可以指定主色调,比如“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 (dominated by blue and gold)”或者“柔和的莫兰迪色系 (soft Morandi colors)”。
- 最终指令: “一张高度写实的照片,广角镜头,一个留着络腮胡、眼神疲惫的中年宇航员,穿着带有磨损痕迹的白色宇航服,头盔面罩上有裂痕,他正坐在一块红色的外星岩石上,背景是陌生的双子星日落,电影感,戏剧性的伦勃朗光 (dramatic Rembrandt lighting),色调偏冷 (cool color palette)。”
一些让结果更好的小技巧
使用负面指令 (Negative Prompts): 有时候,告诉AI“不要画什么”比“要画什么”更有效。 大多数AI绘画工具都支持负面指令,通常用特定的参数(比如 --no)来标记。 比如,你不想要画面里出现文字、或者不想要畸形的手指,就可以在负面指令里写上“text, extra fingers, deformed hands”。 这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想要的结果。
词语权重: 在某些工具里(比如Stable Diffusion),你可以给特定的词增加或减少权重。 一般是用括号把关键词括起来,然后加上数字来调整。比如(masterpiece:1.2)就是把“杰作”这个词的权重提高20%。这能让AI更关注你强调的部分。
借鉴和迭代: 没人天生就是指令大师。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尤其是那些让你惊艳的图片。很多AI艺术社区都会分享作品和对应的指令。 看到好的,可以直接拿来用,然后替换掉其中的元素,改成你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个快速学习的好方法。
而且,不要指望一次就能生成完美的作品。第一张图只是起点。基于生成的结果,微调你的指令,一次只改动一个变量,看看效果有什么变化。 是光线不对,还是构图要调整?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改,你会慢慢摸索出感觉,最终得到你脑海里那张独一无二的画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