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哪些AI根据指令生成视频的平台,它们的效果和使用门槛如何?
AI生成视频这事儿,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但真正好用、效果过得去的平台,其实也就那么几个。你给它一句话,它给你一段视频,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模型的能力、生成视频的真实感和可控性,各家平台之间差得还挺多。而且,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要花多少钱?”和“我一个小白学得会吗?”。下面我就聊聊几个市面上主流的平台,讲讲我的使用感受和它们各自的特点。
Pika:上手最快,社交媒体玩家的最爱
如果你是第一次玩AI视频,Pika绝对是最好的入门选择。它的界面非常直观,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
效果怎么样?
Pika最擅长的是给静态图片增加动态效果,或者根据简单的文字提示生成3秒左右的短视频。 比如,你想让一张人物照片里的人眨眨眼、头发动一动,或者让一张风景画里的云飘起来,Pika做得又快又好。它的风格偏向于创意和趣味性,所以很适合做一些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表情包、Meme或者有趣的短内容。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照片级的真实感和复杂场景,Pika就有点吃力了。生成的视频有时候会感觉有点“塑料感”,而且人物动作幅度一大,就容易出现奇奇怪怪的变形。 -
使用门槛:
- 操作难度:极低。你只需要在对话框里输入一句描述,或者上传一张图片,然后点击生成就行了。 它甚至提供了一些参数选项,比如
-camera zoom(镜头缩放)或者-motion(增强动态)来给你一些基础的控制。 - 费用:有免费额度。Pika早期完全免费,在Discord上就能玩。 后来推出了网页版,提供了免费额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偶尔玩一下是足够的。 当然,如果你想生成更多视频,或者去掉水印、提高清晰度,就需要付费了。
- 操作难度:极低。你只需要在对话框里输入一句描述,或者上传一张图片,然后点击生成就行了。 它甚至提供了一些参数选项,比如
怎么用Pika?
1. 注册登录:直接去Pika官网,用谷歌或者Discord账号就能登录。
2. 输入指令:在输入框里写下你想生成的画面,比如“a cat wearing a pirate hat”(一只戴着海盗帽的猫)。
3. 上传图片(可选):你也可以上传一张自己的图片,然后Pika会自动让它动起来,或者你再加一句文字指令来控制动态效果。
4. 生成和下载:点击生成按钮,等个几十秒,视频就出来了。不满意可以再试一次,AI每次生成的结果都会有点不一样。
Runway:功能更专业,想做正经视频的可以试试
Runway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专业的视频创作工具。 它不只是简单的文生视频,还集成了一大堆AI视频编辑功能,比如擦除视频里的物体、自动抠像、给视频换风格等等。
-
效果怎么样?
Runway的Gen-2模型生成的视频在真实感和镜头感上比Pika强一个档次。 它能更好地理解像“广角镜头”、“无人机航拍”这类摄影术语,生成出来的画面也更有电影感。 特别是风景、建筑这类大场面的效果很不错。 但是,它在处理人物面部和精细动作时,依然有短板。生成的人脸有时候看起来有点怪,也就是所谓的“恐怖谷效应”,动作连贯性偶尔也会出问题。 -
使用门槛:
- 操作难度:中等。虽然主打的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功能也很直接,就是输入文字或上传图片。 但它提供了更多高级功能,比如可以通过“运动笔刷”来指定画面中某个区域的动态方向,这就要花点时间学习了。
- 费用:有免费额度,但给得很少,基本就是让你体验一下。 它的计费方式是按“积分”算,每次生成视频都会消耗积分。想正经用的话,基本就得付费订阅。
怎么用Runway?
1. 进入Gen-2:登录Runway官网后,在工具列表里找到Gen-2视频生成功能。
2. 选择模式:你可以选择“Text to Video”(文生视频)、“Image to Video”(图生视频)或者更复杂的“Video to Video”(视频风格转换)。
3. 描述画面:在提示词框里详细描述你的场景。一个好的技巧是,把你的提示词写得像电影脚本,包含主体、动作、环境和镜头风格。
4. 调整参数(可选):你可以调整分辨率、画面比例,或者打开一些高级设置,比如固定一个“种子(seed)”值,这样就能在相似的风格上反复修改。
5. 生成视频:点击生成,等待处理完成。
Luma Dream Machine:电影质感和3D理解力是亮点
Luma AI本来是做3D模型起家的,所以他们推出的Dream Machine在视频的物理动态和空间感上表现很突出。
-
效果怎么样?
Dream Machine生成的视频质感非常好,尤其是在光影和镜头运动方面,非常有电影感。 比如,它能模拟出很顺滑的推拉摇移镜头,而且对物体的物理规律理解得不错,比如水流的动态、布料的飘动等。 这让它在生成一些需要空间感和真实物理反馈的场景时,效果比其他平台好。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生成的人脸偶尔也会崩,而且视频时长很短,目前免费版只有5秒。 -
使用门槛:
- 操作难度:低。界面非常简洁,就是输入提示词或者上传图片,然后生成。
- 费用:目前有免费额度,新用户注册后每个月有30次免费生成机会,对于尝鲜来说很友好。 但生成速度在高峰期可能会很慢,需要排队。
怎么用Dream Machine?
1. 登录官网:访问Luma Labs的Dream Machine页面,用谷歌账号登录。
2. 输入或上传:可以直接在输入框写提示词,比如“a close up of a coffee cup with steam rising, cinematic lighting”(一个咖啡杯的特写,冒着热气,电影感的灯光)。 或者上传一张图片,让它动起来。
3. 生成:点击生成按钮。有时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
Kling:国产新锐,对中国元素理解更到位
Kling是快手推出的模型,作为后来者,它的表现相当惊艳。
-
效果怎么样?
Kling生成视频的真实感非常强,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 它生成的人物面部细节和微表情比很多国外平台都更自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对中国元素的理解非常到位。你用中文输入“一个穿着汉服的女孩在苏州园林里弹古筝”,它能准确地生成对应的场景和人物,这是国外模型很难做到的。此外,它能生成长达2分钟的视频,并且分辨率可以达到1080p,这在目前是领先的。 -
使用门槛:
- 操作难度:中等。它的使用流程和其他平台类似,但提供了一些更精细的控制选项,比如可以调整视频的“动作幅度”,这需要用户自己去尝试找到最佳参数。
- 费用:目前处于测试阶段,需要申请才能使用,但申请通过后可以免费使用。
怎么用Kling?
1. 申请资格:需要先去官网申请测试资格。
2. 进入工作区:通过后,进入Kling的创作界面。
3. 图生视频或文生视频:和Runway类似,你可以上传图片或者直接输入文字来生成视频。
4. 调整参数:Kling允许你调整视频的风格、时长和动作幅度等。
Sora和Google Veo:效果天花板,但普通人用不上
最后说说两个“王炸”级别的平台:OpenAI的Sora和谷歌的Veo。
-
效果怎么样?
从目前公布的演示视频来看,Sora和Veo就是效果的天花板。 它们生成的视频不仅在清晰度、真实感上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逻辑连贯性和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上远超其他平台。 Sora能生成长达一分钟的视频,而且场景中的物体和人物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甚至能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 Veo则强调它的电影级视觉效果和对用户指令的精确理解。 -
使用门槛:
- 操作难度:未知。但从其强大的效果推测,想充分利用它们的能力,可能需要掌握更高级的“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技巧,也就是知道如何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复杂的镜头和场景。
- 费用与获取:非常高。目前这两个平台都没有对公众开放。Sora只提供给少数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使用。 Veo也主要是通过谷歌的商业产品提供服务。 普通用户想玩上,估计还得等很长时间,而且价格肯定不会便宜。
总的来说,如果你只是想尝鲜,做点好玩的东西发社交媒体,Pika和Luma Dream Machine的免费额度足够你玩得很开心。如果你想做一些更正式、更具视觉效果的短片,并且愿意花点钱,Runway是个不错的选择。而Kling则在真实人物和中国风场景上有独特优势。至于Sora和Veo,我们普通人目前只能先当个观众,看看大佬们发的演示视频过过瘾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