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AI的指令,直接决定了产出内容的质量,这道理就像你对实习生说话一样,说得越清楚,他干活才越靠谱。 如果你只是简单丢一句“写个关于夏天护肤的帖子”,那AI给你的东西,大概率也是网上随便就能搜到的大路货,谁都吸引不了。想要让AI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而不是一个只会说正确的废话的机器,关键在于你怎么“指挥”它。
首先,忘掉那些复杂的框架和理论。和AI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具体的人。你要给它设定一个角色。 比如说,你希望它写一篇关于健身餐的帖子,你可以这样开始你的指令:
“你是一名有10年经验的健身教练兼营养师,你的写作风格风趣幽默,擅长用简单的比喻让普通人理解复杂的营养学知识。”
你看,这样一来,AI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程序了。它有了一个身份,一种说话的口吻,还有了专业背景。这就为接下来产出的内容定下了一个清晰的基调。没有这个角色设定,它给出的内容很可能就是干巴巴的知识点罗列,比如“鸡胸肉富含蛋白质”,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是,只有角色还不够,你得告诉它,这篇内容是写给谁看的。 目标受众越具体越好。模糊的指令,比如“写给想减肥的人”,范围太大了。一个刚开始减肥的小白和一个常年健身的达人,他们想看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一个更有效的指令应该是这样的:“你的读者是一群25到35岁的都市白领,他们经常加班,没时间做饭,但又想通过饮食控制体重。他们对卡路里计算不感兴趣,需要的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简单方法。”
把目标受众描述得这么细致,AI才能真正“理解”读者的痛点。它会知道,内容里不应该出现复杂的烹饪步骤或者难买的食材,而是应该提供像便利店减脂餐搭配、快手沙拉食谱这类马上能用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明确受众如此重要,它决定了内容的实用性和共鸣感。
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明确任务和要求。 你要让AI做什么,必须说得一清二楚。不要用“写一篇吸引人的帖子”这种模糊的话。什么叫“吸引人”?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你必须把“吸引人”拆解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指令。
例如,你可以这样说:
“请为上面设定的角色和读者,写一篇小红书风格的帖子,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内容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一个能引发好奇心的标题:比如用提问或者挑战常识的方式开头。
2. 三个简单实用的工作日午餐搭配建议:每个建议都要说明为什么这么搭,以及在哪里可以方便地买到食材。
3. 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比如“减肥就不能吃碳水”,并用简单的话解释为什么这是错的。
4. 结尾要有一个明确的互动引导:比如提一个问题,“你最头疼的工作日午餐是什么?评论区聊聊”,而不是简单地说“喜欢就点赞收藏”。
5. 最后,配上5个相关的热门标签。”
这个指令看起来很长,但每一个字都有用。它把一个模糊的“写帖子”任务,变成了一个有结构、有细节、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清单。 AI拿到这样的指令,产出的内容质量会和你只说一句话时有天壤之别。这就像你给装修师傅一个清晰的设计图,而不是只跟他说“给我装得好看点”,最终效果肯定不一样。
还有一个很多人会忽略的技巧:提供范例。 AI的学习能力很强,你给它一个好的例子,它就能模仿出类似风格和质量的内容。 你可以把你认为写得好的一篇社交媒体帖子直接贴给它,然后说:“请参考以下这篇帖子的风格和结构来写。”
比如,你想让AI写一个悬念式的故事开头,你可以找一个你喜欢的短篇故事开头给它,然后指令它:“模仿下面这段文字的悬念感和节奏,写一个关于办公室新来的神秘同事的故事开头。”这样比你用一堆形容词去描述“悬念感”要直接有效得多。
在整个过程中,还要记住一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不断追问和优化。不要指望一个指令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第一版内容出来后,很可能有些地方不尽人意。这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下达更精确的指令来修改。
假设AI写出来的标题不够吸引人,你就可以说:“这个标题太平淡了。请重新写5个标题,要用上数字或者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 如果你觉得文案的语气太生硬,可以告诉它:“这段话读起来像说明书,请用更口语化、像和朋友聊天的语气重写一遍。”
这种一来一回的修改过程,其实是在“训练”AI更懂你的需求。 你给它的反馈越具体,它下次产出的内容就越接近你的预期。很多人用不好AI,就是因为他们浅尝辄止,看到第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就觉得“AI不行”。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使用者自己身上,是他们没有花心思去引导和调整。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想为一个关于“拖延症”的视频写脚本。我最初的指令是:“写一个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的视频脚本。”结果非常糟糕,全是些“制定计划”、“分解任务”之类的陈词滥调。
后来,我调整了指令,采用了上面说的方法:
“角色:你是一个饱受拖延症困扰,但最终靠自己摸索出有效方法的普通人,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你的语气要真实、坦诚,甚至可以有点自嘲。
受众:那些试过很多方法但依然拖延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对各种大道理感到厌烦,需要的是能立刻感受到共鸣和启发的内容。
任务:写一个3分钟的短视频脚本,结构如下:
1. 开头(30秒):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拖延场景,比如“deadline就在眼前,你却在饶有兴致地研究一支笔的构造”,用细节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2. 转折(60秒):提出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比如“拖延症的根源不是懒,而是一种恐惧”。并简单解释这种恐惧是什么。
3. 方法(60秒):只提供一个最简单、最反直觉的解决方法。比如“两分钟原则”,如果一件事两分钟内能做完,就马上去做。用一个你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方法是怎么起作用的。
4. 结尾(30秒):不要说教,而是用一个鼓励性的问题结尾,比如“你今天可以尝试用‘两分钟原则’解决的第一件小事是什么?”
风格参考:[这里我贴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博主的视频文案链接]”
经过这样详细的指令调整后,AI生成的新脚本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整个脚本读起来就像一个真实的人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痛点、有观点、有方法,完全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决定AI内容质量上限的,不是AI本身,而是使用者的提问能力。 说到底,用AI写文案,就像是和一个虽然知识渊博但毫无经验的实习生合作,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清晰的沟通,才能把他调教成一个合格的帮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