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AI帮你干活,结果它给的东西乱七八糟,根本没法用。这种情况,大概率不是AI不行,而是我们没把话说清楚。AI就是个工具,你指令给得越明确,它产出的东西就越接近你想要的。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给指令,其实这里面有套路。掌握几个通用的指令模板,就能解决80%的问题。
最基础也最有效的一个模板,我称之为“角色-任务-要求”模型。这个模型很简单,就是告诉AI三件事:
1. 你是谁?(角色)
2. 你要干什么?(任务)
3. 你具体要怎么干?(要求)
我们来拆开看。
第一步:定义角色 (Role)
直接上来就让AI“写个东西”,它不知道该用什么口吻、什么角度。所以,第一步要给它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决定了它的知识背景、说话风格和思考方式。
比如,你想让它帮你分析一份市场报告,你可以说:
“你是一位有15年经验的市场分析师。”
这比“你是一个AI助手”要好得多。因为“市场分析师”这个角色,AI会自动关联到相关的知识库,比如市场趋势、数据分析方法、商业术语。它输出的内容会更专业。
角色的定义可以很具体。比如:
* “你是一位专门为初创科技公司服务的律师,擅长知识产权法。”
* “你是一位资深的小学语文老师,很懂得如何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复杂概念。”
* “你是一个喜欢用毒舌风格点评电影的影评人。”
角色给得越精准,AI的表演就越到位。
第二步:明确任务 (Task)
告诉AI它具体要做什么。这件事必须是一个可以执行的动作,不能含糊。
坏的指令是:“帮我看看这个产品。”
“看看”是什么意思?是分析优缺点?是写个评测?还是总结功能?AI会猜,但很可能猜错。
好的指令是直接说明动作:
* “帮我总结这份3000字的报告,输出800字左右的摘要。”
* “帮我写一封电子邮件,通知全体员工下周五下午三点开会。”
* “帮我比较A产品和B产品的五个主要区别,用表格形式呈现。”
* “帮我头脑风暴10个关于环保主题的短视频点子。”
任务要具体、可操作。“总结”、“写”、“比较”、“翻译”、“生成代码”、“头-脑风暴”这些都是清晰的动词,AI能准确理解。
第三步:提出具体要求 (Requirements)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要求越详细,AI输出的结果就越符合预期。你可以把这一步想象成在给一个员工布置工作,所有细节都要交代清楚。
具体要求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格式 (Format): 你希望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是段落、列表、表格,还是代码块?
- “用无序列表(bullet points)的形式回答。”
- “生成一个Markdown格式的表格。”
- “直接给我Python代码,不需要任何解释。”
-
长度 (Length): 你对字数或篇幅有什么限制?
- “把内容控制在500字以内。”
- “生成一篇大约1200字的文章。”
- “给我3个简短的社交媒体文案,每条不超过100字。”
-
风格和语气 (Tone & Style): 你希望它用什么样的口吻说话?
- “语气要专业、客观,避免使用感情色彩的词。”
- “风格要轻松、幽默,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 “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假设读者是完全不懂技术的小白。”
-
包含/排除的内容 (Inclusions/Exclusions): 你希望它必须提到什么,或者绝对不能提什么?
- “在文章里,必须引用这三个数据来源:[来源A], [来源B], [来源C]。”
- “在比较产品时,重点关注价格、电池续航和售后服务这三点。”
- “不要在回答中提及任何关于价格的信息。”
-
示例 (Example): 如果你有理想的范例,直接扔给AI看。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 “我想要一个类似这样的标题:‘三个被忽视的Excel技巧,最后一个很少有人知道’。请帮我再写5个。”
- “这是我们公司之前的一篇新闻稿:[附上新闻稿内容]。请按照这个格式和风格,为我们这次的新产品发布写一篇。”
把它们组合起来:一个完整的模板实例
我们把上面的“角色-任务-要求”三步组合起来,看一个完整的例子。
场景: 你需要为公司新推出的一款健身APP写一篇介绍性的博客文章。
一个糟糕的指令:
“写一篇关于我们健身APP的博客。”
AI可能会随便生成一篇非常空洞、充满营销废话的文章。
一个好的指令(套用模板):
“[角色] 你是一位资深的健身教练,同时也是一个科技产品爱好者,你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解释健身知识和APP功能。
[任务] 请写一篇介绍我们新款健身APP“FitFlow”的博客文章。
[要求]
* 文章主题: 重点介绍FitFlow如何帮助办公室白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有效锻炼。
* 目标读者: 长期久坐、没有固定时间去健身房的25-40岁上班族。
* 文章结构:
1. 开头:描述上班族常见的健康困扰(如腰酸背痛、精力不足)。
2. 主体:介绍FitFlow的三个核心功能(AI定制计划、15分钟碎片化课程、进度追踪),并说明每个功能如何解决上班族的痛点。请用具体场景举例说明。
3. 结尾:引导读者下载试用,并提供官网链接。
* 风格和语气: 专业但有亲和力,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健身术语。语气要像一个有经验的朋友在给你建议。
* 长度: 全文大约1000-1200字。
* 格式: 使用Markdown格式,段落之间空一行,重要的功能点用加粗字体标出。
* 排除项: 不要过多吹嘘产品是“革命性”或“最好的”,而是要专注于它如何实际解决用户问题。”
这个指令非常清晰。AI拿到后,就知道自己要扮演谁、做什么、怎么做,产出的结果自然会更靠谱。
另一个实用模板:迭代追问式
有时候,一次性给不出完美的指令,或者任务本身比较复杂。这时候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AI一步步思考。这种方法很像苏格拉底的提问法,也常被称为“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它的核心是:不要直接问最终答案,而是让AI先把思考过程写出来。
场景: 你想策划一个小型线上营销活动,但没有头绪。
不好的问法:
“给我一个线上营销活动的方案。”
好的问法(追问式):
- “你是一位有经验的数字营销策划。我们准备为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在线编程教育产品策划一次线上营销活动,目的是增加网站注册用户。请先帮我分析一下目标用户的特点和他们常出现的社交媒体平台。”
- (等AI回答后)“分析得不错。基于这些用户特点,请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创意,并简要说明每种创意的优缺点。”
- (等AI回答后)“我觉得第三种‘编程挑战赛’的创意比较有吸引力。现在,请你为这个挑战赛设计一个具体的执行流程,从活动预热、报名、比赛到发奖,分成清晰的步骤列出来。”
- (等AI回答后)“很好,流程很清晰。最后,请为这次活动的预热阶段写三条可以直接发布在微博上的宣传文案,要求有趣、能吸引学生点击链接。”
通过这样一步步追问,你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了几个小问题。每一步都给了AI明确的上下文,并且你可以根据它的回答随时调整方向。这种方式得到的最终方案,会比一上来就要完整方案质量高得多。
这两个模板——“角色-任务-要求”和“迭代追问式”——基本能覆盖大部分日常工作和学习场景。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把AI当成一个需要清晰指令的“实习生”,而不是一个能读懂你心思的“神仙”。你给它的信息越结构化、越具体,它能提供的帮助就越大。用好它们,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你使用AI的效率。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