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指令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你跟AI聊天时说的话。 你说话的方式,直接决定了AI能不能听懂,以及给你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用。很多人觉得AI不好用,生成的都是些正确的废话,问题往往不在AI,而在于给它的指令太模糊。 AI没法读懂你脑子里的想法,你得把话说清楚,它才能干活。
写指令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清晰、具体。 别说“写篇文章”,这种指令太宽泛,AI只能瞎猜。 你得告诉它写什么主题、给谁看、用什么语气、大概多长。 比如,“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应用的1000字文章,读者是中学生,所以语言要简单易懂,风格要科普化。” 这样一来,AI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产出的内容自然更靠谱。
给AI一个角色,是个特别好用的技巧。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演员,你告诉它要扮演什么角色,它的表现就会更专业。 比如,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文案写手”,或者“扮演一个喜欢讲段子的喜剧演员”。 这么做能帮AI更好地进入状态,无论是语气、风格还是内容的专业性,都会更贴近你的要求。 我有个朋友是做营销的,他经常让AI扮演“一个为科技专业人士写作的资深营销专家”,结果发现AI写出来的东西立马就不一样了,专业术语用得恰到好处,语气也很有说服力。
提供背景信息,也就是上下文,同样关键。 如果你让AI帮你写简历,却不给它你的个人信息、工作经历和求职目标,那它只能给你一个空洞的模板。 但如果你把这些信息都喂给它,比如“这是我过去三年的销售数据,请分析并给出提升建议”,AI就能基于具体信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分析。 记住,你给的背景信息越充分,AI的回答就越有针对性。
如果你想要特定的格式,最好的办法不是用语言去描述,而是直接给它一个例子。 这在行话里叫“示例学习”(Few-shot prompting)。 比如,你希望AI帮你写几个产品描述,可以先自己写一个作为范本,然后告诉它:“这是第一个产品的描述,请按照这个风格、格式和长度,为另外两个产品也写一份。” 这样AI就能准确模仿你想要的输出形式,比你用一堆形容词去限定它要有效得多。
把复杂任务拆分成小步骤,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不要指望一个指令就让AI写出一整本书或者一个完整的系列文章。 比如,你想写一个关于“奇幻世界构建”的系列文章,可以先把任务拆解开:第一步,让AI“为这个系列头脑风暴5个核心主题”;第二步,基于选定的主题,“为第一篇文章写一个大纲”;第三步,再让它“写出500字的初稿”;最后再让它“修改草稿,增强故事性”。 这种方法叫“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它能引导AI一步步思考,最终产出的结果逻辑会更清晰,质量也更高。
和AI的互动,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对话,而不是一次性的命令。 拿到初步结果后,不要觉得不满意就放弃了。 你需要不断地给它反馈,然后迭代优化。 觉得内容太泛了,就让它“增加更多具体细节”;觉得语气不对,就要求它“用更轻松的口吻重写一遍”。 这种反复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AI更懂你。
在表达上,要直接,少用含糊不清的词。 像“详细的摘要”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会把AI搞糊涂。 另外,尽量用肯定的语气。与其说“不要写得太严肃”,不如直接说“请用轻松、幽默的语气来写”。 直接告诉AI你“要做什么”,比告诉它“不要做什么”效果更好。
你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结构化标记(比如XML标签)来组织你的指令,这能帮助AI更好地解析你的需求,特别是当你的指令包含多个部分的时候。 比如,你可以这样写:
<背景信息>我正在为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写一篇博客文章,目标读者是潜在投资者。</背景信息>
<任务>写一篇大约800字的文章,介绍我们的新产品。</任务>
<风格要求>语气要专业、自信,但也要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技术术语。</风格要求>
这种方式能让你的指令结构一目了然,AI处理起来也更高效。
最后,不要怕尝试。没有一蹴而就的完美指令。 AI的输出有随机性,有时候同一个指令,两次的结果都可能不一样。 多试验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结构,慢慢你就会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套方法。 这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你用得越多,就说得越流利。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