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开始玩AI生成图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脑子里想得挺美,但生成的图总是有点不对劲。问题常常出在“风格”上。你可能只是简单写了“一个宇航员”,AI给了你一张照片,但你想要的其实是动画片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一个“风格指令大全”。
不过,别指望有一个能一键复制粘贴、包治百病的“大全”。原因很简单:不同的AI模型(比如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对指令的理解不一样,而且AI本身也在快速更新。一个今天好用的指令,可能明天效果就变了。
所以,与其给你一堆“咒语”,不如直接告诉你找指令和用指令的方法。这比死记硬背强得多。
先从基础分类开始,这样不会乱
指令太多,先得有个分类的思路,不然脑子会乱。我习惯把风格分成这几大类:艺术流派、媒介/材质、艺术家、摄影/灯光、还有一些特定领域的风格(比如动漫、游戏)。
1. 艺术流派:直接告诉AI你想要什么“感觉”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你不需要描述笔触或者颜色,直接把艺术流派的名字丢给AI,它基本都懂。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想让画面出现梦境里的那种不合逻辑但又很合理的场景,就用这个词。比如,“一个长着蝴蝶翅膀的大象,超现实主义风格”。AI会给你一些类似萨尔瓦多·达利画作感觉的图片。
- 印象派 (Impressionism):想要那种光线和色彩模糊地混在一起,有明显笔触的感觉,就用它。 适合画风景,比如“印象派风格的雨后街道”。
- 波普艺术 (Pop Art):特点是色彩鲜艳、有粗黑的轮廓线,内容通常来自大众文化。 你可以试试“波普艺术风格的猫王肖像”。
- 赛博朋克 (Cyberpunk):这个现在很火。基本上就是高科技、霓虹灯、未来城市、加上一点反乌托邦的破败感。 描述可以是“一个在雨夜霓虹灯下的机器人,赛博朋克风格”。
- 蒸汽朋克 (Steampunk):想象一下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革命,但技术是基于蒸汽动力的。 齿轮、黄铜、机械装置是核心元素。比如,“蒸汽朋克风格的飞行器”。
还有很多,比如装饰艺术 (Art Deco)、极简主义 (Minimalism)、野兽派 (Fauvism)等等。不知道这些流派长什么样?直接在网上搜一下它们的作品,你就明白了。
2. 媒介和材质:告诉AI用什么“画”
这一类指令更具体,它告诉AI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或者材料创作的。这能极大地影响图片的质感。
- 水彩 (Watercolor):画面会有水彩颜料那种半透明、边缘模糊的效果。 比如“一只狐狸的水彩画”。
- 油画 (Oil Painting):质感厚重,有明显的笔触感。
- 铅笔素描 (Pencil Sketch) 或 木炭画 (Charcoal Drawing):生成黑白、有线条感的草图。
- 像素艺术 (Pixel Art):就是你小时候玩的那种8-bit游戏机画面,由一个个小方块组成。
- 剪纸艺术 (Papercraft / Kirigami):让图像看起来像是用纸片剪切、折叠和粘贴出来的。
- 模型粘土 (Craft Clay):生成的图像会有粘土的质感,很适合做可爱的角色。
你可以把这些材质和你想要的主体结合起来。比如,“一个用模型粘土捏成的机器人”,效果会比只说“一个机器人”有趣得多。
3. 艺术家名字:最直接的“抄作业”方式
想模仿某个大师的风格?直接用他的名字。这是最快的方法之一,因为AI的训练数据里包含了大量艺术家的作品。
- 宫崎骏 (Hayao Miyazaki / Studio Ghibli):想要日式动画那种清新、治愈的感觉,直接用这个就行。 AI会给你蓝天、白云和充满想象力的场景。
- 梵高 (Vincent van Gogh):画面会有旋转的、粗犷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这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用了他的名字,出来的图就会有那种丝网印刷、色彩大胆的感觉。
- 新海诚 (Makoto Shinkai):如果想要那种极其细腻、光影效果惊人的日式动画场景,比如天空和云彩,用他的名字有奇效。
不过要注意,直接用艺术家名字有时候会有版权风险,尤其是在商业用途上。而且,有些AI平台(比如Midjourney的新版本)会有意减弱你直接使用特定艺术家名字的效果,鼓励你用更具描述性的指令。
4. 摄影和灯光:让图片更像“拍”出来的
如果你想要一张照片质感的图片,那就得用摄影的术语。
- 镜头类型:比如 广角镜头 (Wide-angle lens) 能拍出更开阔的场景,微距镜头 (Macro lens) 则能捕捉到极小的细节。
- 光线:这是决定照片氛围的关键。比如 黄金时刻 (Golden hour) 的光线是温暖柔和的;电影光效 (Cinematic lighting) 会让画面有戏剧性的光影对比;霓虹灯光 (Neon lighting) 自然是赛博朋克的好搭档。
- 胶片类型:比如 宝丽来 (Polaroid) 会给照片带上复古的边框和色调。
- 相机型号:有时候直接指定相机型号,比如“用哈苏相机拍摄”,也能影响画面的质感和色彩。
把这些词加到你的指令里,比如“一个女人的肖像,电影光效,85mm镜头拍摄”,生成的图片就会更接近专业摄影作品,而不是一张普通的AI生成图。
怎么找更多、更好的风格指令?
上面说的只是基础。真正的诀窍在于不断发现新的、更精确的指令。
- 参考网站:有一些网站专门收集和整理AI绘画的风格。Midlibrary (midlibrary.io)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专门为Midjourney整理了上千种风格,并且有预览图,非常直观。 你可以看到同一个指令在不同版本下的效果。
- 拆解别人的作品:在Midjourney的社区或者其他AI作品分享平台上,看到喜欢的图,就去研究它的指令。很多人都愿意分享自己的prompt。这是学习最快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描述画面主体、风格和构图的。
- 用工具辅助:Midjourney有一个叫
--sref(Style Reference)的指令,你可以用它来引用一张已有图片的风格。 你甚至可以找到一些别人已经发现并整理好的sref代码库,直接使用数字代码来调用一种固定的风格,这能让你的系列作品风格更统一。
一些实战经验
- 别堆砌太多风格词:有时候,“梵高风格的赛博朋克水彩画”这种指令会让AI精神错乱。一次只专注于一到两个核心风格,效果会更可控。
- 用权重调整:在某些AI工具里,你可以给指令的不同部分增加权重。比如在Midjourney里可以用
::符号。例如,“space opera::2 victorian::1”会让太空歌剧的风格权重更高。 - 负面指令很重要:除了告诉AI你想要什么,也要告诉它你不想要什么。比如,如果你不想要模糊的画质,可以加上
--no blur。 - 先简单后复杂:先用一个简单的指令生成基础图像,比如“a cat”。然后,在你觉得不错的图上,再逐步添加风格指令进行修改和演变,这样比一开始就写一个超长指令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个能让你抄一辈子的“风格大全”。最好的方法是理解风格的分类逻辑,然后去专门的资源站查找,多看多学别人的作品,最后形成自己的指令库。把AI当成一个需要沟通的画师,而不是一个自动售货机,你的图才会越来越好。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