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每次我在群里或者看教程的时候,总有人会问。就像问“吃饭用筷子好还是勺子好”一样,答案肯定是“看你吃什么”。AI出图也是一个道理,用精简的描述词还是详细的描述词,完全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短描述词:当你想让AI给你惊喜时
我们先聊聊短描述词。短描述词,就是那种很直接、很概括的词。比如,你直接丢给AI一个“赛博朋克城市”,然后就没了。
什么时候用短描述词最好?
当你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你就是想看看AI能玩出什么花样的时候。 这就像你走进一家从没去过的餐厅,直接对老板说:“来个你们的招牌菜。”你把创作的自由度,大部分都交给了AI。
我刚开始玩AI绘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这么干。比如,我就想画个“未来主义的骑士”,脑子里没具体样子,就是想要个酷酷的感觉。于是我输入“futuristic knight, glowing armor”。结果AI给了我四张完全不同的图,有的像高达,有的像穿着霓虹灯盔甲的圣殿骑士。这些结果反过来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再从里面挑一张我最喜欢的,继续往下细化。
所以,短描述词最大的好处就是快,而且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它非常适合在项目初期用来探索方向和头脑风暴。
但是,短描述词的缺点也很明显。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控”。 因为你给的信息太少,AI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补全画面。这种理解有时候会很惊艳,但更多时候会跑偏。你想要个悲伤的氛围,它可能给你一张阳光明媚的图。你想要个特写,它可能给你一个远景。而且,你想让它再出一张类似的,几乎不可能。结果非常不稳定。
长描述词:当你心里已经有张图的时候
现在我们来说详细的描述词。长描述词就像一份详细的订单,你把菜名、口味、要不要香菜、米饭要软一点还是硬一点,全都写得清清楚楚。
比如,还是画那个赛博朋克城市,详细的描述词会长这样:“一张极其精细的电影级照片,描绘一座赛博朋克城市,夜晚,下着雨,街道上反射着霓虹灯的光,一个穿着风衣的侦探走在人行道上,视角是低角度拍摄,潮湿的地面,氛围感强烈,色调是蓝色和紫色,8K分辨率,照片级真实感”。
看到区别了吗?这里面包含了:
* 主体 (Subject): 侦探、赛博朋克城市。
* 环境/场景 (Scene): 雨夜、潮湿的街道、霓虹灯。
* 风格/媒介 (Style/Medium): 电影级照片、照片级真实感、8K。
* 构图/视角 (Composition/Framing): 低角度拍摄。
* 光照 (Lighting): 霓虹灯的反光。
* 颜色 (Color): 蓝色和紫色调。
* 氛围 (Mood): 氛围感强烈。
什么时候必须用长描述词?
当你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张非常具体的画面时,长描述词就是你唯一的选择。 比如商业项目,客户要求一个特定场景、特定风格的插画,你不可能用“一个女孩在看书”这种短词去碰运气。你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告诉AI,才能得到最接近你想要的结果。
长描述词的好处是“高控制力”和“结果稳定”。 你只要固定住大部分描述词,只修改其中一两个变量(比如把“侦探”换成“机器人”),就能得到一系列风格非常统一的图片。这对于需要连续创作或者保持风格一致性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长描述词的缺点呢?
首先是费脑子。你要学习很多关于摄影、艺术风格、灯光之类的关键词。 其次,它可能会限制AI的发挥。 你把条条框框都定死了,AI就像个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很难再给你带来什么惊喜。有时候你写得太详细,反而可能让AI感到“困惑”,把一些不相关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导致画面效果还不如短描述词。
别再纠结了,真正好用的方法是“组合拳”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哪个更好?答案是:优秀的创作者从不只用一种。他们会把短描述词和长描述词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
这是一个很实用的步骤,我自己也一直在用:
第一步:用短词探索 (Exploration)。
先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核心概念开始,比如“森林小屋”。看看AI会生成什么样的基础图像。是童话风格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是白天的还是晚上的?
第二步:迭代式添加细节 (Iteration)。
从AI生成的图片里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把它作为基础。然后开始给你的描述词“加料”。你觉得光线不好?那就加上“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林 (morning sunbeams through the trees)”。觉得不够梦幻?那就加上“发光的蘑菇 (glowing mushrooms)”。觉得构图太普通?那就加上“广角镜头 (wide-angle shot)”。
第三步:用负向描述词修剪 (Refinement)。
在不断添加细节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不想要的东西,比如画面太模糊、颜色太丑,或者出现了畸形的手指。这时候就要用负向描述词(Negative Prompts)了。比如加上“–no blurry, ugly, extra fingers”,告诉AI哪些东西是你不想要的。 这样可以精确地修剪掉画面里的瑕疵。
第四步:调整权重和参数 (Fine-Tuning)。
如果你发现AI总是忽略你某个关键词,比如你想要“红色的屋顶”,但出来的总是蓝色的。这时候可以给关键词加权重,让AI更重视它。在不同平台语法不一样,但原理是相通的。 同时,你还可以调整画幅比例(–ar 16:9)、风格化程度等参数,进行最终的微调。
这个从简到繁、不断迭代的过程,才是在AI绘画中最高效、最能出效果的方法。它既保留了短描述词的探索乐趣,又利用了长描述词的精确控制。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回答”模式,而更像你和AI之间的一场持续对话。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