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AI画出你脑子里的画面,关键就在于你怎么跟它说话,也就是“描述词”或“提示词”(Prompt)。这东西不像跟人聊天那么简单,需要一点技巧。很多人觉得AI作画难,其实就是卡在不知道怎么描述。
第一步,你要把一个复杂的画面拆分成几个基本的部分。一张画,不管多复杂,都可以拆成下面这几个核心元素:
- 主体 (Subject): 你要画什么?是“一个穿着宇航服的猫”,还是“一座悬浮在空中的古老城堡”。主体要说清楚,这是画面的核心。
- 风格 (Style): 你希望这画看起来像什么?是“梵高风格的油画”,“赛博朋克风格的数字艺术”,还是“宫崎骏动画里的场景”。风格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感觉。如果你不知道有什么风格,可以去一些AI艺术网站上看看,比如ArtStation或Pinterest,看到喜欢的画风,就记住它的描述词,像“impressionism”(印象派)、“cyberpunk”(赛博朋克)、“ukiyo-e”(浮世绘)。
- 构图与视角 (Composition & Angle): 主体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你想从哪个角度看?是“特写镜头”(close-up shot),“广角远景”(wide-angle shot),还是“从下往上看的仰视视角”(low-angle shot)。这些词能直接控制画面的镜头感,让它更像一张精心设计过的图片。
- 光照 (Lighting): 光线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的光?是“清晨柔和的光线”(soft morning light),还是“夜晚霓虹灯下的光影”(dramatic neon lighting)。光照能直接改变画面的氛围。比如,“cinematic lighting”(电影感光照)这个词就很好用,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有故事性。
- 细节与色彩 (Details & Color): 你想突出什么细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可以加上“高度细节”(highly detailed)、“复杂的图案”(intricate patterns),或者直接指定颜色,比如“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blue and gold color palette)。
把这五个元素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且有效的描述词。举个例子,你单纯输入“a dog”,AI可能会给你一张很普通的狗的照片。但如果你用上面的框架来描述:“一只柯基犬,穿着侦探风衣和帽子,站在雨天的伦敦街道上,背景是模糊的大本钟,夜晚的霓虹灯光照,电影感光照,特写镜头,高度细节,赛博朋克风格。”(A corgi dog wearing a detective trench coat and hat, standing on a rainy London street, with a blurry Big Ben in the background, neon night lighting, cinematic lighting, close-up shot, highly detailed, cyberpunk style.) 这样出来的图,就会精准很多。
知道了基本结构,下一步就是去哪里找更多专业的词。死记硬背是没用的,最好的方法是去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然后自己动手试。
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要逛的:
- Prompt分享网站: 有些网站就是专门让人分享AI作品和对应描述词的。比如Lexica.art这个网站,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AI图像搜索引擎。你输入一个简单的词,比如“castle”,它会给你展示无数张城堡的图片。点击任何一张你喜欢的图,就能看到生成这张图的完整描述词。这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看到好的词组,比如“ethereal lighting”(空灵的光照)或者“Greg Rutkowski art style”(一位波兰画家的名字,他的风格很受AI绘画欢迎),就记下来,放到自己的词库里。类似功能的网站还有OpenArt。
- AI绘画平台自带的社区: 比如Midjourney的Discord社区,里面有专门的频道展示其他用户的作品。你可以看到别人生成的图和他们用的描述词。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你能看到最新的流行风格和用法。看到惊艳的图,第一反应就应该是去研究它的描述词是怎么写的,然后自己模仿、修改,看看能产生什么新效果。
- 模型托管网站: 像Civitai(C站)这样的网站,主要是用户分享自己训练的AI绘画模型,但同时也会分享大量使用这些模型生成的图片和描述词。这里的描述词通常更具体,因为它要匹配特定模型的风格。如果你用的是Stable Diffusion,这个网站就是宝库。你能学到很多针对特定效果的关键词,比如如何生成特定动漫角色的风格,或者如何控制人物的姿势。
当你开始收集这些词之后,不要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要建立自己的“词库”或者说“素材库”。方法很简单,用一个笔记软件就行,比如Notion或者任何你顺手的工具。
把收集来的词分门别类,就按照我们前面说的五个元素来分:主体、风格、构图、光照、细节。
- 风格库: 把艺术家的名字(比如 a work by Van Gogh)、艺术流派(比如 impressionism, surrealism)、游戏或电影风格(比如 cyberpunk, steampunk)都放进去。
- 光照库: 收集各种描述光线的词,比如 “soft light”, “dramatic lighting”, “rim light”(轮廓光)。
- 材质库: 描述物体质感的词也很重要,比如 “metallic texture”(金属质感)、“rough stone”(粗糙的石头)、“translucent”(半透明的)。
建立这个库的目的是为了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灵感,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想。今天看到一个描述“星空”的词组“galaxy nebula background”,觉得效果不错,就把它存到你的“背景/环境”分类里。下次你想画类似主题时,就能直接拿来用。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学会使用“负面描述词”(Negative Prompts)。这相当于告诉AI“不要画什么”。很多AI绘画工具都有这个功能。比如你画人像,不希望出现“多余的手指”或者“变形的五官”,就可以在负面描述词里加入“extra fingers, deformed face”。这能有效提高出图的质量,避免一些常见的AI绘画错误。常用的负面描述词包括“blurry”(模糊的)、“low quality”(低质量)、“bad anatomy”(糟糕的人体结构)等等。这些也可以整理到你的词库里。
最后,最关键的一步是不断地测试和实验。理论学得再多,不去实践也没用。AI对词语的理解和你想象的可能不一样,同一个词在不同AI模型里的效果也可能天差地别。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选定一个基础描述词,比如“a cat”。然后,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去测试。
- 测试风格: “a cat, oil painting style” vs “a cat, watercolor style” vs “a cat, anime style”。看看不同风格词对画面有什么影响。
- 测试光照: “a cat, morning light” vs “a cat, sunset light” vs “a cat, neon light”。感受光线变化带来的氛围差异。
- 测试艺术家: “a cat, by Alphonse Mucha” vs “a cat, by H.R. Giger”。你会发现AI能模仿出非常迥异的艺术家风格。
每次测试,都记录下结果。哪个词的效果最好,哪个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都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像在做科学实验,通过不断的尝试,你会慢慢摸清AI的“脾气”,知道怎么用词才能精准地控制它。
积累描述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当成玩游戏,不断去发现新的“配方”,你会觉得很有趣。不要害怕失败,AI生成一张图的成本很低,多尝试几次总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时间长了,你脑子里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关键词网络,看到任何一个画面,都能迅速地把它拆解成AI能听懂的语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