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AI生成图片就像开盲盒,扔进去一句话,出来什么全看运气。但其实,这更像是在跟一个想象力丰富但需要清晰指令的艺术家沟通。你给的描述词越到位,它就越能画出你脑子里的那个画面。这玩意儿没那么玄乎,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先从基础框架开始,把话说清楚
写描述词,最基本的是把话说全。记住一个简单的结构:主体 + 细节 + 环境 + 风格。 这就像你跟朋友描述一件事,总得说清楚“谁,在哪儿,干什么,看起来怎么样”。
- 主体 (Subject): 你想画的核心是什么?一个人,一只动物,还是一栋建筑?先把它说清楚。比如,“一个宇航员”。
- 动作/状态 (Action/State): 主体在干什么,或者是什么状态?“一个宇航员漂浮在太空中”。
- 环境 (Environment): 周围是什么样的?细节越多,画面感越强。“一个宇航员漂浮在太空中,周围是旋转的星云和遥远的地球”。
- 风格 (Style): 这是决定画面质感的关键。你想要一张照片,还是一幅油画?是动漫风格,还是科幻电影截图? 直接告诉它,“科幻电影感,高质量渲染”。
咱们来看个例子。如果只输入“一只猫”,AI可能会给你一张很普通的猫图。但如果我们套用这个结构:“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橘猫(主体),漂浮在(动作)国际空间站的窗前,窗外是深蓝色的地球(环境),照片风格,写实感(风格)”,出来的图就会精确很多。你看,一下子就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有故事感的画面。
让画面活起来的“调味品”:细节描述词
基础框架搭好了,接下来就是加各种“调味品”,让画面活起来。这些调味品就是具体的细节描述词。
1. 视觉元素:颜色、光线和构图是关键
- 光线 (Lighting): 光线能直接决定一张图的氛围。 别只说“光线明亮”,试试更具体的词。比如,“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霓虹灯闪烁的夜晚”、“黄金时刻的温暖光芒”、“戏剧性的边缘光”。 这些词能立刻给AI一个清晰的氛围指引。
- 色彩 (Color): 颜色同样重要。你可以直接指定主色调,比如“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或者用描述性的词语,“鲜艳的色彩”、“柔和的色调”、“单色调”。
- 构图和镜头 (Composition & Camera Angle): 你想让观众从哪个角度看这个画面?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鸟瞰视角”、“从下往上拍”,这些摄影术语AI都懂。 加上这些词,你能更好地控制画面的布局和焦点。
举个例子,还是那个宇航员。“一个宇航员,特写镜头,头盔玻璃上反射出星辰,脸颊上有一道戏剧性的边缘光,整体色调为冷蓝色”。这样一来,画面的焦点、光影和氛围感就都出来了。
2. 风格指定:模仿艺术家和特定媒介
如果你脑子里有参考,直接说出来是最快的办法。
- 艺术家风格 (Artist Style): 很多AI模型都学习了大量艺术家的作品。你可以直接用“梵高风格的星空”、“宫崎骏动画风格的城堡”、“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沙漠”。 这能让AI快速抓到你想要的笔触、色彩和整体感觉。
- 媒介/材质 (Medium/Material): 画面是用什么“材料”画出来的?“水彩画”、“油画”、“铅笔素描”、“3D渲染”、“针织玩具风格”。 这些词能决定最终图像的质感。比如,“一只猫,针织玩具风格”,你得到的就会是一个毛茸茸的玩偶猫,而不是一只真猫。
- 特定网站风格: 有些网站,比如Artstation,聚集了大量特定风格的数字艺术作品。在描述词里加上“Artstation趋势”,有时能让画面更精致、更符合当代数字艺术的审美。
进阶玩法:混合概念与负面描述词
当你熟练了基础操作,就可以开始玩点花的了。
1. 混合与碰撞:创造不存在的画面
AI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把毫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试试“一个漂浮在宇宙中的古代图书馆”、“由云朵构成的超现实城市街道”、“机械与植物共生的森林”。 这种描述词的核心就是“A in B style”或者“A combined with B”,把两个不搭边的概念扔给它,看它能创造出什么惊喜。
比如,我之前试过一个描述:“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侦探,站在赛博朋克风格的东京街头,手里拿着一个发光的放大镜”。这个组合就很有意思,把古典和未来融合在了一起。
2. 告诉AI“不要什么”:负面描述词 (Negative Prompts)
有时候,AI会画出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多出来的手指、扭曲的肢体等等。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负面描述词。 几乎所有的AI绘画工具都支持这个功能。你可以在一个专门的输入框里告诉它你不想要什么。
常用的负面描述词包括:“畸形的手指、多余的肢体、模糊、画质差、文字、水印”。 加上这些,可以有效过滤掉很多常见的错误,让画面更干净、更正常。
迭代和实验:不断调整,直到满意
别指望一次就能生成完美的图片。 这几乎不可能。创作过程更像是一个不断对话和调整的过程。
我的习惯是,先用一个比较宽泛的描述词生成第一批图,看看AI大概理解成什么样。 然后,在这批图里选一张最接近我想法的,开始做微调。
- 一次只改一个变量: 比如,你觉得光线不对,那就只改光线的描述词,其他都不动。这样你就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个词影响了结果。
- 换同义词: 如果一个词效果不好,试试它的同义词。比如,“大的”可以换成“巨大的”、“宏伟的”。 不同的词在AI的“理解”里权重可能不一样。
- 记录有效的组合: 当你发现一组描述词能稳定生成某种风格或效果时,把它记下来。慢慢地,你就会有自己的“词库”,以后创作就快多了。
总而言之,用AI生成图片,本质上是在学习如何与机器进行有效沟通。它不像编程那样要求语法绝对正确,但需要你清晰、具体地表达你的想法。多看别人的作品和他们用的描述词,多自己动手尝试,很快你就能摆脱“开盲盒”的阶段,让AI成为你实现想象力的画笔。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