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AI工具,比如Midjourney画图,或者用ChatGPT写一段文字,甚至是让它帮忙写几行代码,那么这些东西到底算谁的?这个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创作内容用于商业用途,或者说,当我们用了之后,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收到一封律师函。

最核心的问题是“作者”到底是谁。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里,版权保护的是“人”的创作。法律设立的初衷是保护人类的智力成果,所以一个非人类的实体,比如一个软件程序,它本身是不能成为“作者”的。
美国版权局(U.S. Copyright Office)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很明确。他们发布了一份指南,核心观点是,只有人类创作的部分才能受到版权保护。如果一个作品完全是AI自己生成的,没有任何人类的创造性干预,那这个作品就属于公共领域,谁都可以用。
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比如,现在有个著名的案子叫“Zarya of the Dawn”,这是一本漫画书,作者是 Kristina Kashtanova。她用 Midjourney 生成了书里的图片,然后自己进行了排版和文字创作。她一开始申请版权的时候,把整本书都作为自己的作品提交,并且获得了批准。但是,后来美国版权局知道了图片是AI生成的,就重新审核,最后决定,书的文字和她对图片的选择、编排这些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版权归她所有,但是图片本身不行。 因为版权局认为,她虽然写了提示词,但无法像摄影师控制相机那样,精确地控制Midjourney最终生成的图像。她只是给出一个想法,AI完成了具体的视觉创作。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我们输入的提示词(Prompt)算不算创作?目前看,单纯的提示词很难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提示词更像是一个指令或者一个想法。比如你对AI说“画一只戴着宇航员头盔的猫,漂浮在太空中,背景是星云”,AI可能会给你生成几张完全不同的图片。你对最终结果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控制力,在法律上就不太被认为是“创作”过程。
所以,我们用AI生成图片的时候,情况就有点尴尬。根据美国版权局的观点,如果你只是写了提示词,然后从AI给出的几张图里选了一张,这张图的版权大概率不属于你。 它更可能被认为是公共领域的作品。这意味着你可以用,但别人也能用。你想告别人侵权,是告不赢的。
那么文字内容呢?比如我们用GPT-4写一篇文章。情况和图片类似,但也有些不同。如果我只是给了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写一篇关于全球变暖的500字文章”,然后GPT-4直接生成了内容,我一个字都没改就拿去用了,那这篇文章的版权大概率也不属于我。
但是,如果我深度参与了创作过程,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先构思了一个详细的大纲,然后让AI根据我的大纲写出初稿。接着,我再对初稿进行大量的修改、调整、重写,加入我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最终完成的文章,就混合了我和AI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对我自己修改和创作的那部分内容,是拥有版权的。问题是怎么去界定哪部分是我的,哪部分是AI的,这在实际操作中会非常困难。
所以,最稳妥的做法是,把AI当作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代笔者。你可以用它来寻找灵感、收集资料、生成初稿,但最终的作品一定要经过你自己的深度再创作,打上你鲜明的个人烙印。这样,你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你是这个作品的作者。
代码的情况就更特殊了。很多程序员现在都用Copilot这样的工具来辅助编程。AI生成的代码,其版权问题会牵扯到训练数据。比如,Copilot是在大量的开源代码库(包括GitHub上的公开代码)上进行训练的。这就带来一个风险:它生成的代码片段,可能会和某个受开源许可证保护的代码高度相似。
不同的开源许可证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些许可证(如GPL)要求,如果你在你的项目里用了它的代码,那么你的整个项目也必须以同样的许可证开源。这意味着你可能无法将这个项目用于商业闭源产品。如果你不小心用了AI生成的、带有这种“传染性”许可证的代码,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虽然现在很多AI代码工具都在努力避免直接复制粘贴训练库里的代码,但风险依然存在。
微软作为Copilot的开发者,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服务条款里提到,用户对生成的代码负责。不过,他们也推出了一个“版权承诺”(Copilot Copyright Commitment),就是说如果商业用户因为使用Copilot生成的代码而被起诉侵权,微软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 这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领域的法律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在中国,情况也差不多,但已经有了一些判例可以参考。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中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就很有代表性。原告用开源的AI模型Stable Diffusion生成了一张图片,然后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后来他发现有家公司盗用了这张图。法院最后判决原告胜诉,承认他对这张图片享有著作权。
法院给出的理由是,原告在生成图片的过程中,付出了智力劳动。他不仅设计了人物的相貌、服饰,还构思了画面的呈现方式,并且通过具体的提示词对画面元素、构图和布局进行了设计。之后,他还不断调整参数和提示词,才最终得到了满意的图片。法院认为,这个过程体现了原告的个性和独创性选择,所以应该被认定为创作行为。
这个判决和美国版权局的观点有明显的不同。它更强调人在整个AI生成过程中的“投入”。只要你能证明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劳动,而不仅仅是按了一下按钮,那么你生成的作品就有可能受到版权保护。
总的来说,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判例都在发展和变化中。但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基本的原则来降低风险:
第一,不要指望AI能成为“作者”。最终作品的版权,只可能属于参与创作的“人”。
第二,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你投入的智力劳动越多,你对最终作品的主张就越有力。无论是写文章、画图还是写代码,都不要当一个甩手掌柜。保留好你的创作记录,比如你的提示词、修改过程的草稿,这些都可能在未来成为你主张权利的证据。
第三,仔细阅读你使用的AI工具的服务条款。不同的平台,对其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有不同的规定。比如,Midjourney的条款就规定,付费用户对其生成的图片拥有所有权,而免费用户则没有。OpenAI的条款也类似,它将用户输入和输出内容的权利都转让给了用户,但前提是用户必须遵守它的使用政策。
第四,如果你打算将AI生成的内容用于商业项目,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图片和代码,一定要确认其来源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商业用途意味着更高的侵权风险,一旦出问题,损失也更大。必要的时候,咨询一下专业的法律人士总是没错的。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一端是完全由AI自动生成、不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另一端是人类深度参与创作、明确拥有版权的作品。我们大部分人的使用场景,都处在这个光谱的中间地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靠近拥有明确版权的那一端。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