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AI画出一张好图,关键就在于你怎么跟它“说话”。这个“话”就是提示词(Prompt)。AI听不懂人的复杂想法,你必须给它清晰、具体的指令。这事儿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咱们先把最基础的公式记住:主体 + 媒介 + 风格 + 环境 + 灯光 + 构图。 听起来有点多,但别急,一个个拆开看就明白了。

第一步:说清楚你要画什么(主体)
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你总得告诉AI,画面的主角是谁,或者是什么东西。但不能只说“一只猫”,这样太模糊了。AI会随便给你一只猫,很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你得说得更具体点。比如:
* “一只打着哈欠的橘色虎斑猫”
*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女孩”
* “一辆在雨中街道上飞驰的红色跑车”
你看,加上动作、颜色、特征,主体就立刻清晰了。主体是整个提示词的骨架,骨架搭不好,后面加再多细节都白费。
第二-步:选择画的“材料”(媒介)
媒介(Medium)就是你希望这幅画看起来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或者是哪种艺术形式。 是照片还是油画?是素描还是3D渲染?这个词能直接决定画面的基本质感。
一些常见的媒介词:
* 照片 (Photograph/Photo): 如果你想要真实感,这是首选。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宝丽来照片 (polaroid photo)”、“黑白照片 (black and white photo)”。
* 油画 (Oil painting): 画面会有笔触感和厚重的色彩。
* 水彩画 (Watercolor painting): 效果会更通透、轻盈。
* 插画 (Illustration): 风格更自由,可以是儿童插画、矢量插画 (vector illustration) 等。
* 3D渲染 (3D render): 想要CGI电影那种感觉就用这个。
举个例子,“一只橘猫”加上媒介就变成了“一张橘猫的油画”,AI就不会把它画成一张照片。
第三步:定下调子(风格和艺术家)
风格(Style)是给画面注入灵魂的关键。你想让画看起来是哪个时代的?哪种流派的?或者干脆,像哪个大师画的?直接报艺术家的名字是最好用的方法之一,因为AI的学习数据里包含了大量艺术家的作品。
常见的风格和艺术家:
* 艺术流派: 比如“印象派 (Im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赛博朋克 (Cyberpunk)”。
* 艺术家名字: “梵高风格 (in the style of Van Gogh)”、“宫崎骏风格 (in the style of Hayao Miyazaki)”、“安迪·沃霍尔风格 (in the style of Andy Warhol)”。
* 形容词: 也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词,比如“复古的 (retro)”、“简约的 (minimalist)”、“暗黑幻想风 (dark fantasy)”。
把“橘猫的油画”加上风格,就成了“梵高风格的橘猫油画”,出来的图绝对有那种旋转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
第四步:交代背景(环境)
主体不能飘在空中,得有个地方待着。环境(Environment)就是主体所在的场景。 环境描述得越好,画面的故事感就越强。
比如,这只橘猫在哪里?
* “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 (on a sunlit windowsill)”
* “在夜晚的东京街头 (on a Tokyo street at night)”
* “在堆满旧书的图书馆里 (in a library filled with old books)”
现在,我们的提示词变成了:“梵高风格的橘猫油画,它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打哈欠”。是不是感觉画面已经出来了?
第五步:控制光和色彩
灯光(Lighting)和色彩(Color)是决定画面氛围的核心。 光线是柔和还是刺眼?是白天还是黑夜?颜色是鲜艳还是灰暗?这些都得告诉AI。
常用的灯光和色彩词:
* 灯光: “电影感光线 (cinematic lighting)”、“柔光 (soft light)”、“霓虹灯 (neon lights)”、“黄金时刻 (golden hour)”。
* 色彩: “鲜艳的色彩 (vibrant colors)”、“柔和的色调 (muted colors)”、“单色 (monochromatic)”、“黑白色调 (black and white)”。
我们再给橘猫的提示词加上光:“梵高风格的橘猫油画,它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打哈欠,电影感光线,黄金时刻”。这样一来,画面的光影效果会更有戏剧性。
第六步:安排画面怎么放(构图和镜头)
构图(Composition)决定了观众从哪个角度看这个画面。 是近景还是远景?是特写还是全身?这些词来源于摄影,AI也一样能听懂。
常用的构图和镜头词:
* 视角: “特写 (close-up)”、“全身像 (full-length shot)”、“广角 (wide angle shot)”、“鸟瞰视角 (bird’s-eye view)”。
* 镜头: “35mm镜头 (35mm lens)”、“微距镜头 (macro lens)”。
* 画质: “8K”、“超精细细节 (ultra-detailed)”、“逼真 (photorealistic)”。
给橘猫的最终版本加上构图:“特写镜头,梵高风格的橘猫油画,它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打哈欠,电影感光线,黄金时刻,超精细细节”。这样一个提示词,已经非常具体了,AI大概率能给你一个不错的成品。
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告诉AI不画什么(负面提示词)
你肯定见过AI画的手指多一根少一根,或者画面里出现莫名其妙的文字水印。负面提示词(Negative Prompts)就是用来避免这些问题的。 它的作用就是列一个“黑名单”,告诉AI哪些东西绝对不能出现在画面里。
这是一个我常用的基础负面提示词列表,可以直接复制使用:
ugly, tiling, poorly drawn hands, poorly drawn feet, poorly drawn face, out of frame, extra limbs, disfigured, deformed, body out of frame, bad anatomy, watermark, signature, cut off, low contrast, underexposed, overexposed, bad art, beginner, amateur, distorted face
特别是画人物的时候,加上关于“手 (hands)”、“解剖 (anatomy)”、“肢体 (limbs)”的负面词,可以大大减少画面出错的概率。 比如“畸形的 (deformed)”、“多余的手指 (extra fingers)”、“画得差的脸 (poorly drawn face)”。
总结一下,写提示词就像搭积木。先放上“主体”这块最大的积木,然后用“媒介”、“风格”、“环境”、“灯光”、“构图”这些小积木把它装饰得越来越具体。最后,用“负面提示词”这个工具把多余的边角料修剪掉。多试几次,换换不同的词,很快你就能摸清AI的脾气,让它老老实实地画出你脑子里的画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