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描述词,说白了就是两类东西:一类是你喂给AI的词,用来指挥它干活;另一类是AI自己吐出来的词,用来描述各种事物。这两类词,正在悄悄改变很多人写东西、做设计甚至卖货的方式。

你指挥AI:Prompt里的那些描述词
我们先聊聊你喂给AI的词,这东西现在有个时髦的名字,叫“提示词”(Prompt)。尤其是在AI绘画领域,用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你拿到的是一张神作还是一堆垃圾。这就像你跟一个想象力丰富但毫无主见的画师沟通,你说得越具体,他画得越靠谱。
AI绘画:像导演一样选词
玩AI绘画,比如用Midjourney或者Stable Diffusion,你的描述词基本可以拆成几个部分:主体、细节、风格和氛围。
主体 (Subject): 这是最基础的,你想画什么。比如,“一只猫”。但光这么说,AI给你的可能就是一张平平无奇的猫咪图。
细节 (Details): 这就是描述词开始发力的地方。你要给主体加上形容词,让它具体起来。比如,不是“一只猫”,而是“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毛茸茸的暹罗猫”。你看,“毛茸茸的”和“穿着宇航服的”就是关键的描述词,它们给了AI明确的指令。还可以更细,比如“一只戴着破旧宇航头盔的胖乎乎的暹罗猫,头盔上有裂纹”。每个形容词都在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风格 (Style): 这是决定画面质感的关键。你想让这张画看起来像什么?是照片还是油画?是动画还是素描?这些都需要描述词来定义。比如,你可以加上“数字艺术风格 (digital art)”、“印象派油画 (impressionist oil painting)”、“赛博朋克 (cyberpunk)”或者“宫崎骏动画风格 (style of Hayao Miyazaki)”。 这些词会直接改变画面的笔触、色彩和整体感觉。一个朋友就试过用“浮世绘风格 (Ukiyo-e style)”来画赛博朋克城市,结果出来一种很奇妙的复古未来感。
氛围与光照 (Mood & Lighting): 这部分是进阶操作,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和故事性。你可以用一些词来设定光线,比如“电影感光线 (cinematic lighting)”、“黄昏时分 (golden hour)”、“霓虹灯闪烁 (neon lighting)”。 还可以用情绪词来定调,比如“宁静的 (serene)”、“忧郁的 (melancholy)”、“神秘的 (mysterious)”。 比如,“一只在雨夜霓虹灯下的孤独的暹罗猫”,这画面感和故事性一下就出来了。
所以,一个好的AI绘画描述词组合起来可能是这样的:“一只胖乎乎的、毛茸茸的暹罗猫,穿着复古的宇航服,坐在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里,背景是璀璨的银河,电影感光线,宫崎骏动画风格。” 你看,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描述词,它们是构建画面的砖块。
AI为你描述:机器生成的内容
另一大类,是AI自己生成的描述词和文案。这种情况通常是你给AI一些基础信息,它帮你扩展和润色,主要用在电商、内容创作和数据管理上。
电商产品描述:把特点变成优点
以前,电商网站上成千上万的商品描述得靠人一个个写,工作量大还容易写得千篇一律。现在AI能帮大忙了。
很多工具,比如Shopify内置的AI功能或者一些专门的文案生成器,工作逻辑都差不多:
- 你输入核心信息: 比如产品名称“降噪耳机”,然后列出几个关键词,像是“蓝牙5.3”、“40小时续航”、“记忆海绵耳罩”。
- 选择一个语气: 你想让描述看起来“专业”、“有趣”还是“亲切”?
- AI生成描述: AI会把那些干巴巴的技术参数,转化成对用户有吸引力的描述。
举个例子,你输入“40小时续航”,AI可能不会直接用这个数字,而是会写成:“一次充电,畅听一周。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连续加班,音乐从不掉线。” 它把一个技术特点(feature)翻译成了一个用户能感受到的好处(benefit)。这就是AI描述生成器的核心价值,它不只是堆砌形容词,而是尝试理解用户的需求,用更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沟通。
我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他的网店有几百个小商品。以前每个商品的描述都要自己琢磨半天,自从用了AI工具,他只需要把供应商给的参数表格导进去,AI就能批量生成不同风格的描述,他再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用,效率高了很多。
图片和视频的给内容打上标签
除了写文案,AI还能看图说话。很多图库网站和视频平台,现在都用AI来自动给上传的内容打标签(Keywords)。 比如,你上传一张一个人在海边跑步的照片,AI系统会自动分析画面,然后生成一堆描述性的关键词,比如:“海滩”、“跑步”、“运动”、“日落”、“健康生活”、“锻炼”、“剪影”等等。
这有什么用?用处大了。这些准确的描述词能让用户更容易通过搜索找到这张图片。 对于摄影师和内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也省去了手动填写大量标签的麻烦。这本质上也是AI在用描述词来归纳和整理信息。
小心那些“AI味儿”很浓的词
最后,得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AI虽然越来越聪明,但它写的文字有时候会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机器味儿”。这是因为它学习了海量的互联网文本,其中很多是商业文案和学术论文,导致它特别喜欢用一些听起来很“高级”但其实很空洞的词。
如果你经常用AI写东西,或者看别人用AI写的东西,下面这些词你肯定不陌生:
- 高频形容词: 变革性的 (transformative), 多方面的 (multifaceted), 全面的 (comprehensive), 错综复杂的 (intricate), 和谐的 (harmonious)。 AI似乎觉得,不说这些词就不足以显示内容的深度,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夸大其词。
- 喜欢的动词和短语: 深入探究 (delve into), 驾驭……的格局 (navigate the landscape), 孕育 (foster), ……的基石 (cornerstone of)。 比如,不说“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AI喜欢说“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个话题的复杂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AI的目标是生成语法正确、逻辑通顺的文本,它会选择那些在训练数据里出现频率高、且听起来很正式权威的词汇。 但真人说话和写作,通常会更直接、更简单。
所以,一个实用的建议是:把AI当作一个效率极高的初稿作者,而不是最终的文笔润色师。当它给你一篇充满了“变革性”、“多方面”和“深入探究”的草稿时,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词删掉,换成更简单、更直接的表达。比如把“它建立了一个有凝聚力的视觉形象,培养了一种可靠和专业的感觉”改成“它让视觉上更统一,看起来很专业”。这样,文章才会更像一个真诚的朋友在和你聊天,而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在做报告。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