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开始玩AI画图时,生成的图片总感觉有点“假”,像塑料玩具,不够真实。问题往往出在光影和材质的描述上。只要你用对词,告诉AI光从哪来、打在什么样的东西上,画面的真实感立刻就能上来。这不是什么玄学,就是个方法问题。
先搞定光,画面成功一半
光是决定一张图氛围和立体感的关键。 我们描述光的时候,不能只说“要有光”,得说清楚是什么光、从哪个方向来。
第一步:明确光源
首先要告诉AI,发光的是什么东西。是太阳?是台灯?还是一根霓虹灯管?不同的光源,光的效果完全不同。
- 自然光 (Natural light): 这是最常用的。但你可以更具体。比如,“早晨的阳光 (Morning light)”色调偏冷,“黄金时刻的光 (Golden hour light)”色调温暖,影子很长。 直接用这些词,AI就能理解你想要什么样的氛围。
- 人造光 (Artificial light): 如果是室内场景,就要明确是哪种灯。比如,“工作室灯光 (Studio light)”通常效果均匀、专业。 “霓虹灯 (neon light)”会给画面带来一种赛博朋克的感觉。 “柔和的烛光 (Soft candlelight)”则能创造温暖、亲密的氛围。
举个例子,你画一个“男人肖像”,如果改成“一个男人坐在房间里,由一盏顶光照亮 (a man in a room, lit by a top light)”,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画面的故事感和立体感都出来了。
第二步:光的方位很重要
光从哪里来,决定了阴影在哪里,这直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感。
- 逆光 (Back light / Rim light): 光从主体背后照过来,会在物体边缘形成一道亮边,也就是“轮廓光”。 这种光很适合营造神秘或者神圣的氛围,能让主体和背景分离开。
- 侧光 (Side lighting / Raking light): 光从侧面来,能最大程度地突显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比如你想画一面粗糙的砖墙,用“侧光”这个词,墙上的凹凸感会特别明显。
- 顶光 (Top light): 光从正上方来,会在眼窝、鼻子下方形成很强的阴影,能制造一种戏剧性的、有点严肃的效果。
第三步:光的软硬质感
这是专业摄影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AI也能听懂。
- 硬光 (Hard light): 指的是直接、强烈的光源,比如正午的太阳或者没加柔光罩的闪光灯。 它会产生清晰、边缘锐利的阴影,对比度很高,画面感觉很硬朗,有戏剧张力。 关键词可以是“Hard light”、“dramatic shadows”。
- 软光 (Soft light): 指的是散射、柔和的光,比如阴天的天光或者通过窗帘透进来的光。 它产生的阴影边缘模糊,过渡自然,画面感觉更平静、柔美。 关键词可以是“Soft light”、“diffused light”。
如果你想画一张感觉安靜、舒服的人像,就用“soft, diffused light”;如果想要一张像电影海报一样酷的照片,就试试“dramatic hard light”。
再来说说材质,告别塑料感
光打在什么东西上,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射和质感。只说“一个金属球”是远远不够的。AI需要知道这个金属球是新的还是旧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第一步:精确描述表面特性
- 反光度: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哑光的 (matte)”,还是“有光泽的 (glossy)”,还是“像镜子一样反光 (mirror-like / highly reflective)”? 比如,“一个哑光黑色的杯子”和“一个高度反光的镀铬杯子”,AI画出来的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几乎没有高光,后者则会清晰地反射出周围的环境。
- 纹理: 物体表面是“光滑的 (smooth)”,还是“粗糙的 (rough)”、“有颗粒感的 (grainy)”、“凹凸不平的 (bumpy)”? 描述得越具体越好。 比如,不要只说“木桌”,可以说“一张有粗糙木纹的旧木桌 (an old wooden table with rough wood grain)”。 这样AI就不会给你一张像贴了木纹纸的光滑桌子。
- 透明度: 如果是玻璃或液体,要说清楚是“完全透明的 (clear / transparent)”,还是“磨砂的 (frosted)”,或者是“浑浊的 (murky)”。这些词会直接影响光如何穿过这个物体。
第二步:加入真实世界的不完美
真实世界的东西很少是十全十美的。给物体加上一些使用痕迹,能让它立刻变得真实起来。
- 磨损和老化: 用上“磨损的 (worn)”、“有划痕的 (scratched)”、“褪色的 (faded)”、“生锈的 (rusted)”、“有凹痕的 (dented)”这类词。比如画一辆老汽车,加上“车漆剥落,有些地方已经生锈”,那感觉就对了。
- 环境影响: 考虑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布满灰尘的 (dusty)”、“被雨淋湿的 (wet from rain)”、“沾满泥土的 (covered in mud)”。一个“沾满泥土的靴子”比一个“干净的靴子”更有故事感和真实感。
第三步:用专业术语“抄近道”
有些来自摄影或电影行业的术语,AI也能理解,用好了能省很多事。
- 微距摄影 (Macro photography): 这个词能让AI聚焦在物体的超近距离细节上,比如水滴的表面张力、昆虫翅膀的纹理,或者布料的纤维。
- 电影感灯光 (Cinematic lighting): 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词。通常它会让AI生成对比度强烈、带有特定色调(比如偏蓝或偏黄)的光线,让画面看起来像电影截图。
- 镜头参数: 你甚至可以指定具体的相机镜头和光圈,比如“shot on 85mm lens, f/1.8”。 “f/1.8”代表大光圈,AI会知道你想要一个背景模糊(也就是“焦外虚化”或“bokeh”效果)的画面,这能立刻提升照片的专业感和真实感。
总而言之,核心思路就是:把你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尽可能精确、具体地拆解成关于光和材质的描述。不要怕啰嗦,你给AI的信息越明确,它就越不会自己“乱猜”,最终的结果也就越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先只改动光的软硬和方向,再慢慢尝试叠加材质的描述,很快你就能摆脱那种千篇一律的“AI感”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