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AI一行字,它还你一张图,这事儿现在不稀奇了。但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感觉很复杂,其实扒开来看,核心逻辑并不难懂。
这套技术的核心,目前最主流的叫做“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反向”的破坏过程。
先说说正向的破坏过程,也就是“扩散”。想象一下,你有一张清晰的画,比如《蒙娜丽莎》。现在,你一步一步地给这张画加一点点随机的噪点,就像电视雪花一样的东西。 加一点,再加一点,直到这张画完全变成一片毫无规律的雪花,谁也看不出原来是什么。这个从清晰到完全模糊的过程,就是“前向扩散过程”。 整个过程是可控的,AI记住了每一步加了什么样的噪点。
好了,现在轮到AI上场了。AI要做的,就是学会这个过程的“逆操作”。 它看着无数张被噪点彻底“毁掉”的图片,学习如何一步步把这些噪点去掉,把它复原成一张清晰的图片。 这个学习复原的过程,就叫“反向扩散过程”。
当AI把这个“去噪”的本事练得炉火纯青之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你给它一堆纯粹的、随机的噪点,它就能应用学到的技能,一步步把这堆噪点“雕琢”成一张全新的、有意义的图片。 因为它是从无到有地生成,所以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
但是,AI怎么知道你要画什么呢?它怎么知道要把这堆噪点变成“一只猫”而不是“一条狗”?
这就需要第二个关键技术了:文本编码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翻译官。目前像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这些工具,很多都用到了一个叫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的模型或者类似的技术来做这件事。
这个“翻译官”的工作,就是把你输入的文字指令,比如“一只戴着宇航员头盔的猫,漂浮在太空”,翻译成一串AI能听懂的“数学语言”(专业点叫向量)。 这串数学语言捕捉了你文字里的核心概念,比如“猫”、“宇航员头盔”、“太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AI开始“去噪”的时候,这串数学语言就会像个导航一样,全程指导着它。 在去噪的每一步,AI都会参照这个导航,确保最终生成的图像是朝着“戴头盔的猫”这个方向走的,而不是偏到别处去。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就两步:
1. 翻译指令:你输入文字,文本编码器把它翻译成数学语言。
2. 按图索骥地去噪:AI从一堆随机噪点开始,在你的文字指令(已经被翻译成数学语言)的指导下,一步步把噪点变成符合你描述的图像。
所以,AI并不是真的“理解”了你的话,它只是在海量的数据里学会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它看过几百万张猫的图片和描述,也看过几百万张太空的图片和描述。当你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它就能把学到的特征组合起来,生成一个它认为最匹配你描述的全新图像。
了解了基本原理,普通人想上手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关心代码或者复杂的参数。现在很多工具都做得像个网站或App,打字就行了。
第一步:选个顺手的工具
现在的AI绘画工具很多,对新手友好的主要有这几类:
- Midjourney: 效果很惊艳,尤其在艺术风格上很强。它在Discord这个聊天软件里用,你需要注册一个Discord账号。上手稍微有点门槛,但网上教程很多。
- Stable Diffusion: 这是个开源模型,意味着有很多基于它开发的网站和软件,灵活性很高。 有些网站提供免费试用,比如DreamStudio。 你也可以在自己配置高的电脑上本地部署,完全免费,但对电脑硬件有要求。
- DALL-E 3 (集成在ChatGPT或微软Bing Image Creator里): 这是OpenAI开发模型,对自然语言的理解非常好。你说话的方式越自然,它越能听懂。 如果你用ChatGPT Plus,就可以直接使用。微软的Bing Image Creator也是免费提供DALL-E 3的,只需要一个微软账号就行,对新手极其友好。
- Adobe Firefly: Adobe自家的工具,集成在Photoshop等软件里。 它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官方声称训练数据都来自Adobe Stock的授权图片和公有领域内容,所以商业使用上更安全一些。
对于刚开始玩的人,我建议直接从微软的Bing Image Creator开始。 完全免费,不用装任何东西,打开网页就能用,可以让你最快地体验到整个过程。
第二步:学会怎么“说话”(写指令)
你和AI沟通的语言,就是“指令”(Prompt)。指令写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出图的质量。别怕,这事儿没那么玄乎,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行。
一个基础但有效的指令结构是:主体 + 细节 + 风格。
- 主体:你最想画的东西是什么?要明确。比如,“一只猫”。
- 细节:这只猫长什么样?在干什么?环境如何?细节越多,AI能发挥的空间就越小,结果就越接近你的想法。 比如,“一只胖胖的橘猫,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躺在沙滩的躺椅上,背景是蓝天白云和大海”。
- 风格:你希望这张图看起来像什么?是照片还是画?是什么类型的画?比如,“写实照片风格”、“梵高油画风格”、“宫崎骏动画风格”、“赛博朋克风格”。
我们把它们组合起来,一个完整的指令就诞生了:
“一只胖胖的橘猫,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躺在沙滩的躺椅上,背景是蓝天白云和大海,写实照片风格,细节丰富。”
刚开始写指令时,记住几个原则:
1. 具体,不要模糊。 不要说“一辆好看的车”,要说“一辆红色的法拉利跑车,在城市的夜晚街道上飞驰,地面有雨水反光”。
2. 多用描述性词语。 颜色、材质、光线、情绪,这些词都能给AI明确的指引。比如“温暖的灯光”、“金属质感”、“忧郁的氛围”。
3. 从简单开始。 先写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一只猫,油画”,看看出来的结果。然后,再慢慢加细节,比如“一只蹲在窗台上的黑猫,看着窗外的雨滴,印象派油画”。这样你能更清楚地知道每个词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第三步:迭代和调整
你第一次生成的图片,很可能不完美。这很正常。AI绘画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你和AI不断“对话”和调整的过程。
- 修改指令:如果猫的墨镜是白色的,但你想要黑色的,就把指令里的“墨镜”改成“黑色的墨镜”。如果觉得画面太亮,可以加上“黄昏,柔和的光线”。
- 参考别人的作品:很多AI绘画社区都会展示别人的画和他们用的指令。这是最好的学习资料。看到喜欢的风格,可以直接借鉴甚至复制他们的指令,然后改成你自己的主体。
- 使用“负面指令”:有些工具允许你输入“不想要什么”。比如,你画人像时,总出现六根手指,你可以在负面指令里写“多余的手指,畸形”。这能有效帮你避开一些常见的错误。
上手AI绘画,关键就是动手去试。别想太多理论,先找个免费工具,写下你想到的第一个画面,然后点“生成”。看到结果后,你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调整了。这就像学骑自行车,看再多教程,也不如自己上去骑两圈来得快。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