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AI给你画出好东西,你得先学会怎么跟它“说话”。这事儿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给它一个清晰的指令。AI不像人,你不能指望它猜到你心里想什么。你给的指令越具体、越结构化,它“画”出来的东西就越接近你的预期。
咱们可以把一个指令拆分成几个基本部分,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个靠谱的指令结构通常包含这么几块:主体、风格、构图、光照和细节。咱们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确定核心主体 (Subject)
先想清楚你到底要画什么。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场景。描述主体的时候,要直接、明确。
- 反面例子: “一个女孩”
- 正面例子: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女孩”
你看,后者的描述就具体多了。AI一下子就知道,这个女孩不是普通的女孩,她穿着特定的服装。除了主体本身,还可以加上她正在做什么动作。
- 再举个例子: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颗发光的星星”
这样一来,画面不仅有了主体,还有了动态和故事感。记住,主体是你整个画面的核心,一定要先把它说清楚。越是重要的信息,越要放在前面,因为很多AI模型会更关注指令靠前的内容。
第二步:选择艺术风格 (Style)
光有主体还不够,你得告诉AI用什么“画风”来呈现。是想要一张照片,还是一幅油画?是卡通风格,还是赛博朋克?风格词是决定你作品最终观感的关键。
- 照片风格: 你可以指定“照片”、“写实照片”、“35毫米胶片摄影”等。
- 绘画风格: 可以是“水彩画”、“油画”、“素描”、“中国水墨画”。
- 数字艺术风格: 比如“3D渲染”、“概念艺术”、“赛博朋克”、“蒸汽朋克”。
- 艺术家风格: 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技巧。你可以直接说“宫崎骏风格”或者“梵高风格”。 AI会模仿这位艺术家的典型特征来创作。
咱们把刚才的主体和风格结合起来试试:
- 指令: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颗发光的星星,宫崎骏动画风格”
现在这个指令已经有模有样了。AI不仅知道要画什么,还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感觉去画。
第三步:安排构图和视角 (Composition and Framing)
接下来,考虑一下画面要怎么安排。你想让观众从什么角度看这个主体?主体在画面的什么位置?这些都可以通过构图和视角的关键词来控制。
- 视角 (Viewpoint): 你可以用的词有“特写 (close-up shot)”、“全身像 (full body shot)”、“鸟瞰视角 (bird’s eye view)”、“仰视 (low-angle view)”。
- 镜头 (Lens): 摄影爱好者会很熟悉这些词,比如“广角镜头 (wide-angle lens)”、“长焦镜头 (telephoto lens)”、“鱼眼镜头 (fish-eye lens)”。
- 构图 (Composition): 可以直接描述构图,比如“对称构图 (symmetrical composition)”或者“黄金分割 (golden ratio)”。
咱们继续完善刚才的指令:
- 指令: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颗发光的星星,宫崎骏动画风格,特写镜头,背景是深蓝色的夜空”
加上构图指令后,画面的视觉焦点就更明确了。我们告诉AI,要把镜头拉近,聚焦在女孩的身上。
第四步:设定光照和色彩 (Lighting and Color)
光和色是画面的灵魂。不同的光线能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氛围。你想让画面是明亮的、昏暗的、还是戏剧性的?色彩是温暖的,还是冷峻的?
- 光照 (Lighting): 可以用“柔和的光 (soft light)”、“戏剧性的光 (dramatic lighting)”、“逆光 (backlight)”、“霓虹灯 (neon lighting)”这样的词。
- 色彩 (Color): 你可以直接指定主色调,比如“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 (dominated by blue and gold)”,或者描述色彩的感觉,比如“柔和的色调 (muted colors)”、“鲜艳的色彩 (vibrant colors)”。
现在,把光和色也加进去:
- 指令: “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颗发光的星星,宫崎骏动画风格,特写镜头,背景是深蓝色的夜空,柔和的光线从星星上散发出来,照亮了女孩的脸庞,画面色彩温暖”
你看,这个指令越来越像一个电影分镜头的脚本了。它给AI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让AI可以准确地构建出你想要的画面。
第五步:添加细节和画质要求 (Details and Quality)
最后一步,就是往画面里填充更多的细节,并告诉AI你对最终画质的要求。细节能让你的作品更有深度和真实感。
- 细节 (Details): 可以描述人物的表情(“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环境的元素(“地面上覆盖着落叶”)、材质的质感(“金属的质感”、“丝绸的光泽”)等等。
- 画质 (Quality): 这类词很简单,就是告诉AI“我要一张好图”。你可以加上“高质量 (high quality)”、“高细节 (highly detailed)”、“8K”、“超现实 (photorealistic)”等。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这些词确实能有效提升最终的生成质量。
咱们来完成最终的指令:
- 指令: “一张高质量的图片,宫崎骏动画风格,一个穿着白色宇航服的小女孩,脸上带着惊奇的微笑,她手里捧着一颗温暖发光的小星星,特写镜头,背景是深蓝色的夜空和闪烁的星云,柔和的光线从星星上散发出来,照亮了她的脸庞和宇航服头盔的反光,画面细节丰富,8K”
这个指令已经非常完整了。它遵循了“主体 -> 风格 -> 构图 -> 光照 -> 细节”的结构,每一个部分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些额外的实用技巧
- 多用逗号分隔: 把不同的关键词用逗号隔开,这能帮助AI更好地理解你的指令结构。
- 避免使用否定词: 尽量告诉AI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不想要什么”。比如,你跟AI说“不要蛋糕”,它很有可能还是会画一个蛋糕出来。 如果真的想排除某些元素,可以使用一些AI工具提供的“负面指令 (Negative Prompts)”功能,在那里专门写下你不希望出现的东西,比如“低质量 (low quality)”、“模糊 (blurry)”、“多余的手指”等。
- 不断尝试和调整: 没有哪个指令是一次就能完美的。AI生成的结果有随机性。 你可以固定主体,然后不断更换风格、光照或者构图的关键词,看看哪种组合效果最好。这个过程本身也很有趣,就像开盲盒一样。
总的来说,编写AI指令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门与机器沟通的视觉语言。它需要你把脑海中的画面,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元素。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麻烦,但是一旦你掌握了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你就能更自由地创造出真正属于你的艺术作品。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