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蜗助手
让 AI 更懂你

一个完美的AI绘画指令应该包含哪些元素?(例如主体、细节、风格、构图等)

跟AI沟通,让它画出你脑子里的那幅画,其实没那么玄乎。关键就在于你怎么“说”。你说的越清楚,AI就越懂你。把它当成一个绝对服从命令但毫无想象力的实习生就行了。你指令里的每个词都直接影响最终结果。一个完美的指令,说白了,就是把你的想法拆解成AI能听懂的语言。

这套语言主要由几个核心元素构成:主体、细节、风格、构图,有时候还可以加上光照和情绪。咱们一个个掰开聊。

1. 主体 (Subject):你到底要画啥?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得先告诉AI,画面的主角是谁,或者是什么。别含糊。

如果你只说“一只猫”,AI可能会给你一只蹲着的、躺着的、动画的、写实的,各种各样它“认为”是猫的猫。但这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是你脑子里那只特定的猫。

所以,你得把主体的描述说清楚。

  • 简单指令:“一只猫”
  • 更好的指令:“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橘猫”

看,加上“穿着宇航服”和“橘猫”,画面立刻就具体了。AI现在知道主角是一只特定颜色、特定装扮的猫。

主体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场景。 比如:
* “一个站在山顶的孤独宇航员”
* “一个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茶壶”
* “一座被藤蔓覆盖的废弃城堡”

先确定好你要画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整个指令的骨架。骨架搭不好,后面加再多细节都容易散。

2. 细节 (Details):给你的主体穿上衣服

主体定下来之后,就要开始加细节了。细节是让画面变得丰富、真实、符合你想象的关键。细节越多,AI的自由发挥空间就越小,也就越接近你的想法。

细节可以包括很多方面:

  • 外观特征:对于人物或动物,可以是它们的穿着、发型、眼睛颜色、表情。比如,刚才那只橘猫,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一只穿着白色宇航服的橘猫,头盔面罩是打开的,表情很惊讶,眼睛瞪得很大”。
  • 环境背景:主体在什么地方?周围有什么?“一个站在山顶的孤独宇航员,背后是地球和璀璨的星空,脚下是红色的、类似火星的岩石地面”。
  • 物体属性:材质、颜色、纹理等等。“一个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茶壶,茶壶是青花瓷材质,上面有龙的图案,表面有轻微的裂纹”。

我刚开始玩AI绘画的时候,总觉得画面差点意思。后来发现,就是因为细节给得不够。比如我想画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一开始只输入“赛博朋克城市”,出来的图虽然也五光十色,但总感觉很通用,没什么特色。

后来我试着加细节:“一座雨夜中的赛博朋克城市,街道上积水反光,到处是巨大的全息广告牌,广告牌上是日文和英文,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撑着一把发光的雨伞走在人行道上”。

结果完全不一样了。画面一下子就有了故事感。因为这些细节把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3. 风格 (Style):决定画面的“气质”

风格是指令的灵魂。同样的“一只猫”,用不同风格画出来,感觉天差地别。它可以是写实照片、卡通漫画、水彩画、油画、像素艺术,甚至是某个特定艺术家的风格。

选择风格,就是在告诉AI用哪种“画笔”和“颜料”来作画。

  • 艺术流派:你可以直接用艺术史上的流派,比如“印象派风格”、“野兽派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AI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通常很到位。例如,“一只猫,印象派风格”。
  • 媒介材质:明确你想要的载体是什么。“一只猫,水彩画”、“一只猫,刺绣风格”、“一只猫,3D渲染”。 这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质感。
  • 艺术家名字:这是个很好用的技巧。你可以直接说“梵高风格的星空”或者“宫崎骏动画风格的城堡”。AI会模仿这些艺术家的笔触、色彩和构图特点。不过要注意,不是所有AI平台都支持直接使用在世艺术家的名字,这涉及到版权问题。但用已故大师的名字通常是没问题的。
  • 描述性词汇:你也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词来定义风格,比如“复古未来主义”、“蒸汽朋克”、“暗黑童话风格”。

把风格指令加进去,你的指令就变成了:“一只穿着白色宇航服的橘猫,头盔面罩是打开的,表情很惊讶,眼睛瞪得很大,宫崎骏动画风格”。现在,这幅画不仅内容具体,连整体的艺术感觉都定下来了。

4. 构图与视角 (Composition & Framing):把观众的眼睛放在哪?

构图决定了画面里的元素如何摆放,以及观众从哪个角度看。 这是让画面从“好看”到“有冲击力”的进阶操作。

一些常用的构图指令:

  • 视角 (Viewpoint):你是想从上往下看,还是从下往上看?“从下往上的视角(worm’s-eye view)”、“航拍视角(aerial view)”、“平视视角”。 不同的视角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仰视会显得主体高大,俯视则有一种掌控感。
  • 景别 (Shot Type):你想让观众离主体多近?“特写(close-up)”,用来强调面部表情;“全身像(full-body shot)”,展示整体造型;“远景(wide shot)”,用来表现宏大的场景。
  • 镜头类型 (Lens Type):如果你想模仿摄影效果,可以指定镜头。“广角镜头(wide-angle lens)”能容纳更多风景,但边缘会有些变形;“长焦镜头(telephoto lens)”则可以压缩空间,让背景看起来离主体更近。
  • 画面布局:你甚至可以尝试用“对称构图(symmetrical composition)”或者“黄金分割(golden ratio)”这样的专业术语,虽然AI不一定能100%精确执行,但确实会影响最终的布局。

回到我们的宇航员橘猫,加上构图指令:“一只穿着白色宇航服的橘猫,头盔面罩是打开的,表情很惊讶,眼睛瞪得很大,宫崎骏动画风格,特写镜头,从略微向下的角度拍摄”。

你看,现在AI不仅知道画什么、怎么画,还知道镜头应该摆在哪里。

5. 光照与色彩 (Lighting & Color):氛围感的制造机

光和色是塑造画面氛围和情绪的最好工具。 同样一个场景,明亮的阳光和诡异的霓虹灯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 光照类型:“电影感光照(cinematic lighting)”,通常对比度高,有故事性;“柔和的光线(soft light)”,适合温馨、平静的画面;“体积光(volumetric lighting)”,就是那种能看到光束的感觉,很适合营造神圣或者神秘的氛围;“霓虹灯(neon lighting)”,赛博朋克必备。
  • 色彩描述:你可以直接指定主色调。“以蓝色和金色为主色调”、“单色(monochromatic)”、“鲜艳的色彩(vibrant colors)”、“柔和的色调(pastel colors)”。

比如,我想画一个深夜的书房,就可以用“深夜的书房,只有一盏台灯亮着,暖黄色的光,窗外是蓝色的月光”。这里的“暖黄色”和“蓝色”就形成了冷暖对比,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一个完整的指令结构

所以,一个完美的AI绘画指令,就像在搭积木。你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你的想法:

[风格] + [主体] + [细节] + [环境背景] + [构图与视角] + [光照与色彩]

当然,这个顺序不是绝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重要的是,把这些元素都考虑到。

我们把上面所有的元素组合起来,看看最终的指令会是什么样:

  • 基础版:“一只猫”
  • 进阶版宫崎骏动画风格,一张特写,一只穿着白色宇航服的橘猫,表情惊讶,眼睛瞪得很大,它身处宇宙飞船的驾驶舱里,背景是闪烁的星空,柔和的光线从控制面板上照亮它的脸。

这个指令看起来长,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作用。它告诉AI:
* 风格:宫崎骏动画
* 主体:橘猫
* 细节:穿着宇航服,表情惊讶,大眼睛
* 环境:宇宙飞船驾驶舱,背景是星空
* 构图:特写
* 光照:来自控制面板的柔和光线

用这样的指令去生成,得到的结果会非常接近你脑海中的画面。

最后,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使用“负面指令(Negative Prompt)”。 就是告诉AI你想要什么。比如,你画手的时候不想要“六根手指”,画人像的时候不想要“模糊的脸”,就可以在负面指令里写上“extra fingers, blurry face”。这能帮你过滤掉很多常见的错误。

总的来说,写AI绘画指令不是什么神秘技术,它更像是一个翻译和拆解的过程。你越能把自己的想法拆解成具体、清晰的元素,AI就越能成为你手上那支听话的画笔。多试试,多调整,很快你就能跟它聊得来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蜗蜗助手 » 一个完美的AI绘画指令应该包含哪些元素?(例如主体、细节、风格、构图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你的AI灵感库与创作引擎

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蜗蜗助手撬动AI的无限可能。

立即了解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