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AI绘画,很多人上手会先尝试画一些写实的人像或风景。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习惯于复现现实。但是,AI真正的魔力在于它能轻松实现那些现实中不存在、甚至有点荒诞的画面。超现实或概念性的艺术创作,才是AI绘画最有趣的地方。这不像画一张照片,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梦境。
核心思路不是“画得像”,而是“想得妙”。你得先打破常规的逻辑。超现实主义的核心就是将不相干、不合逻辑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想想萨尔瓦多·达利的画,融化的时钟挂在枯树上,或者勒内·马格利特画的那个被巨大青苹果塞满的房间。 它们给你一种视觉冲击,让你觉得“这不对劲”,但又忍不住去想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指令引导AI去实现这种“不对劲”。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拆解”和“重组”概念。不要只想着一个完整的场景,而是把它看成是不同元素的奇怪组合。 比如,你想画一个“漂浮的城市”,别只输入“漂浮城市”。这太笼统了,AI会给你一个很普通的答案。你需要拆解它:
- 主体是什么? 城市。
- 城市的材质是什么? 玻璃和黄金做的。
- 它在哪里? 悬浮在无尽的海洋上。
- 天上有什么? 两颗太阳。
把这些碎片化的想法组合起来,指令就变成了:“一座由玻璃和黄金制成的漂浮城市,悬浮在无尽的海洋之上,天空中挂着两颗太阳”。 这样的描述具体、充满想象力,AI才能准确地抓住你想要的超现实感。
现在我们来聊聊具体的指令构建方法,从基础到进阶。
一个基础但有效的指令结构通常包含这几个部分:主体 + 细节 + 环境 + 风格。
- 主体 (Subject): 你要画的核心是什么。直接说出来。比如,“一个宇航员”。
- 细节 (Details): 主体有什么特征?在做什么?这是拉开想象力差距的地方。比如,宇航员的头盔里不是人脸,而是一个充满星系的漩涡。指令就变成了:“一个宇航员,他的头盔里充满了旋转的星系”。
- 环境 (Environment): 主体在什么地方?这个环境最好也带点不合常理的元素。比如,这个宇航员正坐在一片沙漠中的红色天鹅绒沙发上。
- 风格 (Style): 你希望这幅画看起来像什么?是照片、油画,还是某个艺术家的风格?这是决定最终质感的关键。你可以直接说“超现实主义风格 (surrealism)”,或者更具体,指明艺术家,“萨尔ва多·达利风格 (in the style of Salvador Dalí)”。
把这些组合起来,一个不错的超现实指令就诞生了:“一个宇航员,头盔里充满了旋转的星系,正坐在红色天鹅绒沙发上,背景是广阔的沙漠,萨尔ва多·达利风格,超现实主义,细节丰富”。
但是,有时候只靠简单的描述还不够,AI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或者画面显得很“平”,没有冲击力。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进阶技巧来精确控制画面。
技巧一:矛盾并置 (Juxtaposition)
这是超现实主义的经典手法。把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硬凑在一起,效果往往很好。 关键是要具体。
- 失败的例子: “现代与古典的结合”。太抽象了。
- 成功的例子: “一个穿着巴洛克风格华丽礼服的女人,脸上戴着赛博朋克风格的VR眼镜”。这个指令里,“巴洛克礼服”和“VR眼镜”就是一对强烈的矛盾体,AI可以清晰地识别并呈现这种冲突感。
再举个例子,“一个长着蝴蝶翅膀的写实风格的猫,站在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棋盘上”。 “猫”和“蝴蝶翅膀”的组合,“棋盘”和“太空”的组合,都是在创造这种逻辑上的断裂。
技巧二:指定材质和光影
画面的质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和光影。超现实作品如果细节足够逼真,会更有说服力。 你可以在指令里明确要求材质。
- 普通指令: “一个漂浮的球体”。
- 加入材质和光影: “一个由生锈金属和破碎陶瓷制成的巨大球体,表面布满复杂的苔藓纹理,漂浮在平静的湖面上,戏剧性的侧光 (dramatic side lighting),电影感光照 (cinematic lighting)”。
“生锈金属”、“破碎陶瓷”、“苔藓纹理”这些词让AI知道你追求的是粗糙、有历史感的质感。“戏剧性的侧光”则能立刻给画面带来一种紧张和神秘的氛围。
技巧三:使用“不可能”的结构
概念艺术经常需要设计一些现实中无法建造的建筑或场景。 在指令里直接使用“不可能的建筑 (impossible architecture)”或“反重力 (anti-gravity)”这样的词,能有效引导AI生成违反物理定律的画面。
- 例子一: “一座由无数悬浮楼梯和平台构成的不可能的建筑,人们在上面朝不同方向行走,M.C. 埃舍尔风格”。
- 例子二: “一座反重力瀑布,水从地面流向天空中的浮岛,周围环绕着发光的植物,梦幻般的 (dreamlike),缥缈的 (ethereal)”。
技巧四:情绪和氛围的引导
有时候你想表达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而是一种感觉。比如孤独、神秘或怀旧。你可以直接把这些情绪词加到指令里。
- 例子: “一个孤独的灯塔矗立在由书籍组成的海洋中,整体色调为忧郁的蓝色 (melancholy blue palette),气氛安静而神秘”。
同时,使用“负面指令 (Negative Prompts)”也很重要。 比如你画一个宁静的森林,但AI总是画出一些动物。你可以在负面指令里写“没有人,没有动物 (no people, no animals)”,来排除不想要的元素。
创作流程:从草图到成品的迭代
别指望一次就能生成完美的作品。AI创作是一个不断迭代、与AI“对话”的过程。
-
第一步:画个草图 (可选但有效)。如果你有点绘画基础,可以先用几分钟画一个非常粗糙的构图草稿,明确主体和背景的位置关系。 然后使用AI的“图生图 (img2img)”功能。上传你的草图,再配上详细的文字指令。AI会以你的构图为基础进行创作,这比单纯的“文生图”更容易控制画面布局。 对于Stable Diffusion,配合ControlNet插件使用,甚至可以上传线稿来精确控制最终图像的轮廓和人物姿态。
-
第二步:生成第一批图片。输入你构建好的指令,一次生成几张图片。这时候不要太在意细节,主要看哪张的构图、色彩或整体感觉最接近你的想法。
-
第三步:锁定并优化。选中你最满意的一张。现在开始对它进行局部优化。如果画面的某个部分不理想,比如人物的手部或者背景的某个物体,可以使用“局部重绘 (Inpainting)”功能。 用画笔涂抹掉不满意的区域,然后针对这个小区域写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指令来重新生成。 比如,画面主体是一个人,但背景里的树很奇怪。你可以涂抹掉树的区域,然后输入指令:“背景是扭曲的、没有叶子的枯树”,AI就会只修改这个部分。
-
第四步:混合与调整。有时候,第一批生成的几张图各有优点。比如A图的主体很好,但B图的背景光影更出色。你可以把这两张图下载下来,在Photoshop这样的软件里把它们拼接、混合在一起。 然后,再把这张混合后的新图上传给AI,使用低强度的“图生图”功能再跑一次。这个操作的目的是让AI帮你把拼接的痕迹处理得更自然,统一整体的画风和光影。
整个过程就像你是一个导演,AI是你的执行团队。你先给出一个剧本(初始指令),团队拍出几个镜头(第一批图片),你选出最好的镜头,然后告诉他们哪里需要重拍、哪里需要加特效(局部重绘和迭代),最终剪辑出一部完整的影片(最终作品)。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但乐趣也正在于此。你不是在被动接受结果,而是在主动引导和塑造一个只存在于你想象中的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